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龙文鞭影》,承前启后的知识类蒙学经典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龙文鞭影》,承前启后的知识类蒙学经典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zhbc.com.cn/zhsj/wap/news/info.html?newsid=297ec13d91e41bd601928f2a71c10ec8

《龙文鞭影》是一部中国古代蒙学经典著作,以四字韵语的形式,浓缩了一千多个历史典故,涉及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这部书在传统蒙学教育体系中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不仅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历史人物典故和逸事传说,还融入了自然知识、神话故事等内容,通过四字一句、两句押韵的形式,将历史典故、人物轶事等内容生动地呈现出来,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龙文鞭影》

《龙文鞭影》初名《蒙养故事》,最初由明人萧良有编撰,后来杨臣诤进行了增补修订,并将书名改为《龙文鞭影》。

“龙文”是古代一种骏马的名字,和汗血宝马一个级别,《汉书·西域传》就有“蒲梢、龙文、鱼目、汗血之马充于黄门”的记载;

“鞭影”是说鞭子扬起以后不打下来,只是像一道影子似的划过。盖因良马看到鞭影就会加速,无须真的用鞭子抽打。采纳这个书名,意在表明采用本书进行教育容易取得成效,可以说是一本“速成教材”。

全书以不到五千字的四字韵语,浓缩了一千多个历史典故,涉及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从内容上说,举凡天文地理、政治军事、文学艺术、医卜星相、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无所不有;从时代来说,上到三皇五帝,下到明末清初,无所不包。

在传统蒙学教育体系中,《龙文鞭影》有着承前启后的意义。

唐人李翰首先摘取史传轶事编成四言韵语,书名《蒙求》,之后仿效之作层出不穷,《龙文鞭影》就是仿作中较好的一种。而之后出现的《幼学琼林》无论在编写体例和内容上都受到了《龙文鞭影》的启发。

在蒙学教育进程中,《龙文鞭影》也起到了由浅入深的作用。

古代儿童学习蒙学经典,以诵读为基础。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相比,《龙文鞭影》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多样,不仅涵盖了历史人物典故和逸事传说,还融入了自然知识、神话故事、小说笔记等内容,通过四字一句、两句押韵的形式,将历史典故、人物轶事等内容生动地呈现出来,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龙文鞭影》在编排上也独具匠心,采用按韵编排的方式,为学童学习诗歌创作提供了便利。在儿童完成了识字课本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汉字基础后,《龙文鞭影》进一步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和阅读能力,为后续学习“四书五经”等做铺垫。

《龙文鞭影》颂扬了忠贞、仁厚、侠义、诚信、节操等传统美德,三观特别正,对于一个人的人格塑造和价值观的形成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以友情、仁义的主题而言,《龙文鞭影》里有嵇康与山涛的“绝交”之谊、范式与张劭的生死相知,还有很多鲜为人知的“患难之交”,他们在危难时拔刀相助,在困境时不离不弃,处处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东汉的荀巨伯非常重视友情,他去探望生病的朋友,恰遇胡人攻打郡城。朋友说:“我肯定要死了,你走吧。”荀巨伯不忍离开。胡人攻陷城池后,问荀巨伯:“大军到来,一郡的人都逃散了,你怎么还在这里?”荀巨伯回答:“朋友生病,我不忍抛弃他,希望能以我的生命换取他的生命。”胡人非常赞赏他的义气,说:“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就撤兵离去了,一郡得以保全。

范式与张劭之间的情谊堪称友谊典范,他们之间的故事出自“鸡黍张范”一条:

东汉张劭与范式曾同在太学学习,后各自回乡,分手时,范式向张劭提出两年之后要去拜访张劭家,于是两人约定了见面时间。等到约定时间临近,张劭就请母亲杀鸡煮黍,准备接待范式,母亲说:“分离两年,又相隔千里,怎么就能确定他一定来呢?”张劭说:“范式是有信义的人,必定不会失约。”于是张母听从儿子的意见,准备了酒食,范式果然按期来到,升堂拜母,欢饮而别。后张劭病逝,范式梦到张劭来,说自己何时去世、何时下葬,希望范式来见最后一面,范式于是千里奔赴,正好赶上张劭下葬,遂为之出殡,并留在他的墓旁,为修坟树,事毕乃去。生前相知,死后相守,这样的友谊怎么能不打动人?

《龙文鞭影》中还有很多不同的条目讲述同一人物的不同事迹,比如单就李白而言,就有李白乘驴过华阴县衙门、贵妃为李白捧砚台、李白仰慕偶像韩荆州、李白梦笔生花、李白骑鲸升天的传说等条目,大致涉及到李白的著名事件。

而李白的狂傲不羁与豁达自信在“李白乘驴”一条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李白游华山,喝醉了酒,骑着驴从华阴县衙门前经过。县令正开着门审案,看到李白过县衙门口不下驴,就把他抓了起来,问他:“你是什么人,竟敢如此无礼?”李白请求自作供状,提笔写道:“曾用龙巾拭吐,御手调羹,力士脱靴,贵妃捧砚,天子殿前尚容吾走马,华阴县里不得我骑驴?”县令吓得站起来作揖道:“不知翰林到了这里。”李白跨上驴子,扬长而去。

书中典故均是四字,古代儿童要想弄懂每个典故的含义和背景,需要教书先生的逐句讲解。而现在,我们如果想了解典故中的人物和故事全貌,没有先生教该怎么办?这时候,“三全本”便发挥了重要作用。书中对于每一句典故的注释都特别详细,一般先解释字词,大致介绍人物的生平经历,然后以尽量简洁的语言进行全句通讲,以帮助读者理解。

而对于多次出现的人物,每个条目都有详细的解说,不同的条目互相补充,可以欣赏到一个人物的不同侧面。这一点类似《史记》的“互见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龙文鞭影》可谓一部浓缩的人物小传。

三全本《龙文鞭影》还有一个明显的特色,就是在很多条目注释之后还加有按语,对于典故涉及的复杂背景、来龙去脉等一言难尽的地方,再进一步解释说明,以帮助读者理解。比如“祖逖闻鸡”这条,注者讲到“闻鸡起舞”时,将“起舞”解释为“起而舞蹈庆贺”,这与今日约定俗成的“舞剑练武”说法不同,考虑到“闻鸡起舞”比喻“发愤图强”这一意义太深入人心了,所以注者将“舞蹈”演变为“舞剑”的过程作了说明,以免读者误解。原文中还有一些似是而非之处,作者也通过按语的方式提示读者,比如:“玉署贮贤”一条,用的本是《石林燕语》和《翰林志》的典故,但由于作者不悉制度,把唐宋和明代的翰林院职能弄混了,导致出了笑话。

这么一本“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的书,可以作为孩子们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启蒙教材,也可以作为成年人的休闲读物。书中记载的各种轶事、掌故,一方面可供读者酒后茶余引为谈资,另一方面也是增进读者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进而扩展阅读领域的契机。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