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华夏文明,华夏民族的起源故事!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华夏文明,华夏民族的起源故事!

引用
网易
1.
https://m.163.com/dy/article/JCQBEGGG0521J171.html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从伏羲到大禹,这段上古时期的文明,以"神"为主导,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本文将为您揭示华夏文明的精神内核,以及儒道释三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华夏这个词,"华"是华胥,也就是伏羲的母亲的氏,"夏"是夏禹的夏后氏。华夏文明,就是从伏羲到大禹这段时期的文明,也就是上古时期的文明,以神为主导的文明。

神这个字,很敏感,咱们华夏人总喜欢念叨,那这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

神,拆开就是示申,示就是开示,教导;申就是说明,引申。所以,神,就是教化,就是化育。后来这个字被延伸为造物主,延伸为神明,神奇,神话等等,但是不管多么复杂的故事,本质还是教和育。

我们的神不是西方神,我们的神不需要顶礼膜拜,和我们没有绝对的不可逾越的鸿沟。我们的神都是教化之用,是引导我们的人。

而且,当我们深入去探究这个神字还会发现,这个字还有一层含义。。。就是精神。

也就是说,神不在外,神本在内。

为何汉字会如此玄妙,为何“神”字会被放在这里?因为,造字的时候,伏羲就是想告诉我们,此心即神,自性即神,神不需要外求,更不需要跪求,遵从自己的内心即可,相信自己的良知即是神。

所以大家会发现,华夏文明的本质,就是回归,就是找回自己的真心。我们一直认为,外面什么也没有,外面的都是虚妄,都是空,都是幻,庄子直接说,这个世界就是梦境。

所以,伏羲当年教黄帝的那些在现在看来都高不可攀的知识,本质上就是帮助黄帝觉醒,觉醒就是从梦中醒来。

也就是说,现在我们一直认为的,人类应该通过走向太空,走出太阳系的方式,才能让人类变得更强大的想法是错误的,是南辕北辙。

我们真正应该努力的方向,不是向外扩张,恰恰相反,我们应该是向内求索,从内在提升,这样才能让文明有所飞跃。

这也是我们文明最不一样的地方,我们认为一切都是自己可以负责的: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解决困难,都是从自身找问题,找方法,进而找到突破。

如果没能解决,只会认为是自己的心性不到位,并不会抱怨外部环境。因为华夏的心性之学,人是能改变一切的,这也是我们的古圣先贤一直相信的。

将这一点贯彻并形成理论的,就是王阳明,他提倡此心即理,认为良知就是天理,此心光明,无事不办。他的这种思想,照亮了后来人的路,包括张居正,曾国藩,后来的谭嗣同,梁启超,杨昌济,孙中山等等。

所以,我们的文明,我们的民族,本质上就是一个以光明此心,以明心见性作为核心目标的文化。

围绕着这个最终的目标,我们产生了儒道释三家,从不同的侧重方向进行努力。

其中儒家偏行动,更在意现实行为,并对功名有强烈的追求。

而道家偏净定,更在意内心的安定和纯洁,替天行道却不愿意沾染世俗名利。

释家偏见地,希望能通过智慧,获得最后的解脱,不在意这个尘世梦境中的一切,看空一切。

见定行,三者其实缺一不可,相辅相成,看似互相分别:目标却是殊途同归。

而这三种思想也是来源于三个不同的人:儒家是伏羲,道家是文真,释家是法藏。说到这三人,故事很长,咱们从头开始说吧。

原本的蓝星,是一个只有低等生命的行星,而在7000多万年前,天龙星系的爬虫族蜥蜴人来到了这里,开始了生命改造,并制造出了恐龙等残暴生命体,让蓝星变成了弱肉强食的蛮星。

在五百多万年前,伏羲女娲帝俊三兄妹来到蓝星,奉命对蓝星进行灵性改造。那之后,蓝星开始出现有情生命,直到慢慢类人生命出现。拐点在距今约一万两千年前,伏羲女娲结合生下第一个蓝星具备完全神族血脉的人类,少典。因为血脉纯正,也具备完整的灵性,因为蓝星出生,还可以和蓝星人结合。

后来少典生下了两个孩子,哥哥炎帝,弟弟黄帝,自此,蓝星的灵性进化有了真正的起点,灵性生命的素质有了质的飞跃。

而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个灵性觉醒计划,伏羲邀请自己的师弟文真和法藏来到蓝星,文真就是后来的东皇太一,法藏就是后来的鸿钧老祖。

而这五人的心性也是有特质的,伏羲热情如火,文真潇洒如风,法藏严谨如金。这也让他们对人族的教化带上了浓厚的个人色彩。

伏羲的传授内容围绕着易,连山易,先天八卦,还有后面传授的归藏,后天八卦等等,本质上易相关的内容都是他的传承和延伸。而以易为根基的入世之说,经世济民之学,以孔子为首,百折不挠光明如火,归为儒家。

文真的传授内容也很有特点,他在伏羲女娲离开后,多次化身现世,教化天下,分别是皋陶,伊尹,周公,庄子等。道德经和庄子都是出自他手,因其内容洒脱飘逸,放荡不羁,其学说也由此被归为老庄道家。

法藏是最严谨的,他后来让自己的弟子去西方化身说法,讲学数十年,产生了数量庞大,内容丰富的思想理论体系,给了后人以浩瀚的思想指导教材。这套内容是如此逻辑严谨,思想深邃,这套思想就被称为释家。

所以,一个真正的华夏人,做事时应该带着儒家的风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人时应该带着道家的风范,无欲无求清净自然;独处时应该有着释家的智慧,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看似互相矛盾,其实和谐同一。三家本一家,因为伏羲文真法藏这三人本一师。

三家的区别就在于,对“相”是如何处置。

这个世界是什么?其实三家都清楚,这世界就是相,物质就是物相,精神就是意相,除了相什么都没有。

但是对相应该是什么态度呢?

儒家是积极去改造,用易去算象数理,注意,“相”其实就是“象”的执取。象是一种抽象的整体的形状概念,你长得真像刘德华,这里的“像”原本就是“象”。而“相”是目,是眼睛从“象”中取出了一块,有了选择比较观察的象,如相面,不说象面。易学里有取象法,其实就是相法。

易是最积极最勇猛的改造世界的学问,这里也能看出儒家的行动力之强,对入世的执着,对相的认真和坚持。儒家也因此出了很多改造世界的高人。这也是伏羲的性格,对眼前的苦难无法熟视无睹,一定要改变现状。

道家对相的态度是相对消极的,道家人认为应该遵从相背后的道,只需要走的是道,那相自然就会变好了。唯夫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可以看出,道家不是不想改造相,而是认为不需要直接去改造,并认为坚持“道”就足够完成使命了。这也是符合文真的乐天派性格,抓大放小,自由洒脱。

本文原文来自网易新闻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