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种海里的海水稻,红得发紫还不好吃,为啥国家要大规模种植?
不种海里的海水稻,红得发紫还不好吃,为啥国家要大规模种植?
海水稻只能长在盐碱地里,结出来的稻米又硬又难吃,经济价值根本不大,为什么袁隆平院士要大力推广它?答案只有一个:它太安全了!
安全是怎么个安全法?是人们想的无公害的那种安全吗?其实不只有这一层面的安全。
第一层面的安全是它确实属于无公害食品,早在1939年时斯里兰卡就培育了世界上第一个海水稻品种,取名为Pokkali。它具有抗盐性,能够在盐碱地生长,并且产量还不低,之后这种海水稻就在印度、巴西、日本等国家开展研究。
我国发现的最早的海水稻是在1986年,一个名叫陈日胜的科学家在广东湛江遂溪县虎头坡的一处海滩上发现了一种与水稻十分像的植物。这种植物上面也结着饱满的“稻穗”,种子也和水稻差不多,只是口感和大米不同。他意识到这种植物能够生长在海滩上,要是能与水稻杂交出耐盐碱的水稻,那必定能大大增强我国的粮食产量。于是他收集了500多粒种子进行培育,终于成功培育出耐盐碱的水稻品种,取名为“海稻86”,陈日胜也成为我国的“海水稻之父”。
“海稻86”开始在各个地方海滩上种植,虽然结出的稻米很硬,口感没有大米好,但在粮食不够吃的年代,还是让很多人饱腹。而且种植“海稻86”的经济价值也很高,因为种植在海滩上可以直接用海水浇灌,人们发现根本不用打农药,海水自己就能杀害虫,省了很多农药、化肥的钱。
2017年,袁隆平院士更是带领团队在迪拜对海水稻进行改良研究,第二年就成功研究出口感更好的海水稻,还将种植的条件扩大到盐碱地。我国的盐碱地面积大约有15亿亩,因为碱化程度过高只能荒废,而国家实行退耕还林政策也在缩小粮食耕种面积。海水稻能种在盐碱地之后,就能增加粮食产量,同时也不影响退耕还林的政策。此外,种植海水稻还能逐渐减弱土地的碱化程度,种个四五年之后土地就能变成正常的土地,种植其他作物了。
截至2021年底,我国海水稻的种植面积已经达到60万亩,黑龙江、山东、内蒙古、新疆等地都在种植。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人们观念的转变,海水稻不施化肥、农药的无公害特点成了优点,而且营养价值比普通大米小麦还要高,售价比大米、小麦还要高了。
第二层面的安全就是提高我国的粮食安全,众所周知,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道理,在任何时候粮食安全都是最重要的。虽然我国如今的粮食已经够吃,但这粮食的范畴很广,不仅是一般人认为的米、面、小麦等,还有大豆、玉米等。但现在我国的玉米和大豆还处于依赖进口的状态,想从别国进口那主动权就掌握在他国手上,那对于我国的粮食安全是很被动的。不过我们的海水稻口感提高、产量提高之后,就可以增加粮食储备,提高粮食安全性。同时经过海水稻种植改良后的土地,可以种植大豆、玉米等粮食,也能增加提高粮食安全。
总之,就如我国那句老话“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从吃不饱饭到如今粮食出口,少不了袁隆平、陈日胜这些科学家的辛劳付出。我们在享受这些收益的同时,也要明白保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尊重科学家和农民的劳动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