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上的暴力美学——河北博物院藏战国错金银虎噬鹿屏风座
青铜器上的暴力美学——河北博物院藏战国错金银虎噬鹿屏风座
河北博物院藏有一批战国中山王厝墓出土的错金银圆雕兽形青铜器,其中以错金银虎噬鹿屏风座最为精美。这件文物不仅展现了高超的工艺水平,更体现了草原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融,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
该屏风座通长51厘米,重26.6千克,出土于河北石家庄市平山县战国中山王厝墓,是屏风下部转折处的底座,可以参考广州南越王墓出土屏风复原图。
屏风座整体为一只猛虎撕咬一只小鹿,虎身S形卷曲,双目圆睁,长尾似鞭,前肢紧抓鹿腿,后肢前后分立用力蹬地,张口撕咬鹿身。小鹿三蹄着地,一蹄折叠,头部上扬张口无力哀嚎,把猛虎捕食的场景展现得淋漓尽致,是弱肉强食、物竞天择的大自然真实写照,也是草原民族在放牧狩猎时细致观察自然的真实体现。
仔细观察河北博物院提供的三维图,器物应该被彻底清理过,清理的技术很好,能够很大程度展示错金银铜器的美,河北博物院的许多错金银铜器清理的都很好,应该是古铜张一脉的手艺。整体打磨光洁,未见范线、垫片、支钉等铸造工艺痕迹残留,所以搞不清是失蜡还是范铸,具体得靠X光图片才能判断。整体采取金银混错的工艺,将鹿与虎身花纹展现的淋漓尽致,虎眼原本应有嵌宝,可惜脱落。金丝极细,所以镶嵌很紧密,实地看了几次都以为是线描鎏金,直到看到了馆方提供图片和朋友拍的高清图片才确认是错金银。说个题外话,河北博物院馆方提供的细节图和三维图质量都很好,对学习铜器的范铸工艺很有帮助,真的可以给好评。
虎腹部有凿刻铭文:“十四祀,牀麀啬夫徐戠,省器。”是战国物勒工名的写照。
此类兽斗题材在西周以前很少见,在战国两汉突然大量出现,应是春秋战国之后,秦晋燕赵等诸侯国向外拓展疆域与草原民族融合后形成的产物。中山国为白狄后裔,但其文字却采用了中原的晋系文字,融合了中原的礼仪文化和草原部族的矫健跳脱,才成就了这批不同于中原本土风格的器物。
战国时期这类兽斗题材盛行,是战国乱世人们血性的体现,我们甚至能看到武士与猛虎搏斗的惊心动魄场景。
西汉前期,匈奴进犯,汉武帝三征匈奴,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又一次大融合,我们甚至可以在汉代诸侯王陵发现典型的草原文化器物。
中原文化是静水,草原文化是动水,静与动相结合,才构成中华民族多元的民族性格,才能让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进入中原,学习中原,融入中原,从中山王厝墓出土的这件错金银虎噬鹿屏风座,我们可以一窥几千年的民族融合。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不同的族群给中华民族注入了不同的文化基因,才能让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时间里发展壮大,始终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