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头全攻略:从品种分类到产地特色,详解台湾芋头的风味密码
芋头全攻略:从品种分类到产地特色,详解台湾芋头的风味密码
在台湾,芋头不仅是餐桌上的常见食材,更承载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和历史记忆。从东北季风拂过的金山到环境艰苦的金门烈屿,台湾的槟榔心芋在不同土地上谱写着独特的风味故事。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芋头的品种分类、挑选技巧以及各地芋头的特色,带您深入了解这一美味食材的奥秘。
芋头品种的秘密:子芋 vs 母芋
天氣漸冷時談起芋頭,台北哪裡有好吃的芋頭鹹粥?問了數位朋友,都沒滿意答案,反而問我芋頭該如何挑選?
挑芋頭先談品種,芋頭品種只分為「子芋」和「母芋」兩大類,子芋指分球性強,每株有10-30粒個頭小的芋頭品種,通常被原住民當成主食,常見的有狗蹄芋或赤牙芋等。母芋指分球性弱,每株只有一粒主要芋頭,偶有分球2-3粒側芋的品種,常見者有麵芋和檳榔心芋。前者澱粉較高,適合加工,台式的芋頭冰淇淋便是以此製作。後者則是台灣產量最豐富的品種,也是我認為最適合芋頭鹹粥的品種。
芋头品种只分为“子芋”和“母芋”两大类,子芋指分球性强,每株有10-30粒个头小的芋头品种。
“槟榔心芋”的茎肉中富含紫红色微管束,宛如干燥槟榔果实的剖面纹理,因此得名。其特点是块头硕大,口感松绵香浓,在这个东北季风拂过的时节,即中秋之后到次年二月,主要产地分布在北回归线以北,如金山跳石芋、新竹湖口芋、苗栗公馆芋、台中大甲芋、云林乌涂芋、花莲吉安芋头、金门烈屿芋等。而从元宵节到中秋节期间,产地则转移到北回归线以南,如屏东高树芋、高雄甲仙芋、台南新化芋。
芋农戴著手套正在展示新鮮採收的檳榔心芋,切開後的橫斷面呈現明顯的同心圓紋理,這就是檳榔心芋得名的特徵,因為它的橫切面紋理酷似檳榔果實的切面。
挑选好芋头,记住“落梗浮头”
这些产地和芋头的品质有关吗?没有特别要求下,多数知名产地的芋头品种都是槟榔心芋,我曾对 此感到疑虑,毕竟芋头在台湾出现的日子颇早,在康熙年间的《台海使槎录》中,台湾原住民的主食就是芋头,数百年发展下,芋头品种五花八门,譬如撒古流・巴瓦瓦隆写的山芋头部落教室,记述了不同品种芋头的特性,但现实之中,离开原乡部落,在市场中具有独占性的品种只有槟榔心芋,问了农友原因?他们淡然回答,因为好吃又好种。短短数字,意简言深。
兰屿六個品系芋頭品評會。
“好吃”是选品种时的要点,松软香甜道尽一切,“好种”是相对比较的结果,槟榔心芋可以旱作也可以水耕,适应环境的能力颇高,有些环境不太适合的地方,也能以此款芋头创造名声,譬如“金山跳石”和“金门烈屿岛”两大产地。
子芋这类小芋头通常较适合用来煮汤或是炖煮,因为体积小容易入味,通常被原住民当成主食,且质地较为扎实。
产在金山跳石地区的称为“金山跳石芋”,这里是台湾本岛最北边的芋头产地。有回前往探视,芋田层层,容易面迎盛夏台风和东北季风,过强的风力,往往容易让芋头茎叶倒伏受创,影响光合作用进行,且风力若强劲到影响芋头和土让的密合度,就会增大罹患根腐菌的可能性。
基于这些因素,金山跳石区的产量不高。每到八月底开始生产时,还能存活上市的金山跳石芋就成了老饕的心头好,一是数量稀少,二是火山形成的石砾土质和海风带来的盐分,对于芋头来说可说不上友善,然而艰苦环境下产出的芋头,不仅个头偏小,口感别致有弹性,反倒成为特色。
另外一个是环境说不上好的产地是金门烈屿岛,因为这里的水源并不丰沛,岛屿的溪流在非雨季时多是干枯状,列屿岛的东半部是花岗片麻岩,西半部是红土层,只有少部分的冲积层土适合种植芋头,譬如东坑村和埔头村等地,或许艰苦的环境总会刺激植物的求生力,列屿岛槟榔心芋的滋味实在好得没话说,独特的松香感,就算售价超过台湾本岛数倍依旧经常缺货。
带有咬劲的Malaktatetn(旱芋)和有精品芋之称的Rarakoasoli(旱芋)。
除了这两个特例,多数芋头产区都位于水源充足、土壤肥沃且风力不强的环境。目前中台湾发展最成功的两大产区,当属“泛公馆产区”和“泛大甲产区”,前者的水源来自后龙溪,属于客家聚落,后者水源来自大甲溪和大安溪,属于闽南族群。前者的产季较晚,通常大甲芋头上市后两星期。两个产区的营销差异点,“泛公馆产区”可以探讨灌溉水质,“泛大甲产区”可以分析土壤。
判断芋头成熟的口诀是“落梗浮头”,也就是叶子老化萎缩落到梗上,芋头块根的成长速度加速,让块根头部浮出泥土1/3,且种植的时间超过九个月,这样就能挖掘出土了。芋头根部口感较硬,靠近茎叶的头部口感较松软,这是芋头的生理现象,因此分切芋头时,贴近头部中心的“芋心”价格较高,其他称为“芋角”的边角价格较低。
判断芋头成熟的口诀是“落梗浮头”,叶子老化萎缩落到梗上,芋头块根的成长速度加速,让块根头部浮出泥土1/3,这时就能挖掘出土了。贴近头部中心的“芋心”头部口感较松软,价格较高。
北水芋 vs 南旱芋:产地风味各有千秋
芋农对产地调节有着不成文的共识,譬如每年七月,北回归线以北开始生产芋头,次年二月过完农历年后,北回归线以北的产地正式结束。四月开始,屏东高树和高雄甲仙陆续产出,六月时轮到台南六甲和新化,这些产地的轮流接龙,让台湾一年四季都有芋头可吃。至于南北的芋头差异,除了产季不同,另一个相异处是水芋和旱芋的栽培手法,北回归线的产地大多位于冲积平原,水源充足处采用水作,芋头通称水芋。高雄甲仙和台南新化的芋田多属于山坡丘陵地,缺乏灌溉水源,不以淹水的方式栽种,这类芋头称为旱芋。以外观比较,旱芋普遍小于水芋,水芋的底端较尖,旱芋底端较圆,以口感来说,旱芋较扎实有弹性,水芋较松软绵密。
现代化农业设备的一部分,比起传统人工清洗更有效率。清洗后的芋头会更容易进行后续的分级、包装和运销工作。
于是所以,诸多芋头经验浮上心头,回想往日情怀的初衷,在于想知道台北哪边可以吃到美味的芋头咸粥?其实答案我早就知道了,但我想由别人的嘴里说出……
台北最美味的芋头咸粥,当然是我太太亲手煮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