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里的小世界:中耳炎,你了解多少?
耳朵里的小世界:中耳炎,你了解多少?
您是否经历过耳朵疼痛难忍,仿佛有针在刺?又或是感觉耳朵闷闷的,像塞了一团棉花?这些症状,很可能就是中耳炎在作祟!
中耳炎:耳朵里的“隐形炸弹”
中耳炎,顾名思义,就是中耳发生了炎症。我们的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中耳位于鼓膜后面,就像一个充满空气的小房间,里面住着三块听小骨,负责将声音传递到内耳。当细菌或病毒入侵中耳,就会引发炎症,导致中耳炎。
普通老百姓对于中耳炎的认识大多只停留在“耳朵流脓”的传统认知上,认为耳朵流脓只要滴滴药水就可以解决问题。殊不知中耳炎症的持续作用,对听骨链甚至对耳蜗等内耳器官的腐蚀将导致粘膜水肿、耳聋等,若听之任之,不及早干预,后期即使通过手术可以彻底清除病变、避免耳朵继续流脓,但此时受损的听力已很难再恢复。更有甚者,闻手术色变,“掩耳盗铃”,等到出现各种颅内外并发症才就诊。
中耳炎“偏爱”哪些人?
中耳炎尤其“青睐”儿童,这是因为儿童的咽鼓管(连接中耳和鼻腔的管道)又短又直,细菌和病毒更容易“溜”进去。此外,儿童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抵抗力较弱,也更容易受到感染。感冒、鼻炎、腺样体肥大等因素也会增加患中耳炎的风险。
中耳炎有哪些“预警信号”?
中耳炎来势汹汹,常常让人措手不及。以下这些症状,可能是中耳炎发出的“求救信号”:
- 耳痛:中耳炎常见最典型的症状就是耳痛,这种疼痛往往剧烈且持续,让人难以忍受。
- 听力下降:感觉耳朵像被堵住了一样,听声音变得模糊。
- 耳闷:耳朵里有胀满感,像塞了棉花。
- 发热:尤其是儿童,可能会出现高热。
- 耳道流脓:如果鼓膜穿孔,可能会出现耳道流脓的情况。
如何预防中耳炎?
预防胜于治疗,想要远离中耳炎,以下几点要牢记:
- 积极预防和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如感冒、鼻炎等。
- 保持鼻腔通畅:避免用力擤鼻涕,以免将鼻腔分泌物挤入中耳。
- 保持耳道清洁干燥,避免耳朵进水。
- 科学喂养:对于儿童,要注意喂养姿势,避免呛奶。
中耳炎如何治疗?
一旦怀疑患上中耳炎,应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一般来说,轻度中耳炎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如使用抗生素滴耳液、口服抗生素等。如果病情严重,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科技发展使得目前绝大多数中耳炎通过在耳道内做一个小切口就可顺利的完成手术了,手术非常微创,术后当天或者观察1-2天就可以出院。
中耳炎不可小觑,早发现早治疗是关键!中耳炎虽然常见,但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引发听力下降、鼓膜穿孔等严重后果。因此,一旦出现耳痛、耳闷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供稿:上海市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科分会
作者:陈正侬 上海市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科分会委员兼听力学组组长
于栋祯 上海市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科分会耳科学组副组长
审核:李华伟 上海市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科分会主任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科分会成立于1951年,下设9个专业学组。专科分会成立以来,积极组织召开形式多样的全国性和国际性学术会议,探讨学科最新发展动态,推动本领域的进步和发展。分会专家多人次领衔承担国家级重点研发科技攻关项目,推动科研临床转化,提升专科的国际影响力。专科分会组织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倡导健康优先,强化防治结合,提升市民健康素养。
上海市医学会是有着百年历史的社会团体,以促进医学科技发展、医学知识普及为己任,坚持科普惠民,集中全市优秀医学专家,开展多种形式科普活动,全方位推进医学科普宣传,向人民群众传播正确的医学健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