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岁的“新中国第一坝”——探访佛子岭水库连拱坝
70岁的“新中国第一坝”——探访佛子岭水库连拱坝
在安徽省霍山县佛子岭镇,有一座被誉为“新中国第一坝”的水利工程——佛子岭水库连拱坝。这座始建于1952年的水库,不仅是中国水利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更是一座培养了无数水利人才的“大学”。
治淮工程的开端
1950年夏,淮河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淹没土地4300余万亩,受灾百姓达1300多万人。1951年春,毛主席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掀起了新中国第一次治淮高潮。1952年1月,为了彻底治理淮河水患,佛子岭水库工程开工建设。
佛子岭水库工程由当时的水利专家、淮河水利工程总局副局长汪胡桢担任总指挥,茅以升、钱令希、钱正英、张光斗、黄文熙、须恺、黄万里、谷德振等专家都曾到佛子岭参加技术论证。
创新与突破
对于修建新中国第一座钢筋混凝土连拱坝,那时人们还没有经验。在一无资料、二无经验的情况下,佛子岭水库工地上掀起了一股学习技术和文化的高潮,工人白天施工、夜里学习,革新了分区平行流水作业法、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等技术,还发明了锯榫机、垂直打眼机、下料机等各种新设备,为新中国培养了一批技术全面、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被形象地称为“佛子岭大学”。
功能与效益
1954年11月,佛子岭水库工程竣工。水库坝高75.9米,总库容4.91亿立方米,自建成以来,佛子岭水库工程就一直发挥着以防洪、灌溉为主,兼有供水、发电、航运等综合利用功能,累计向下游提供灌溉用水超800亿立方米,每年向合肥、六安等地城市供水3亿立方米以上。
文化遗产
佛子岭水库之美,不仅美在自然风光,更美在它独特的人文气息。佛子岭水库在70年的发展历程中,积淀了丰富的文化资源,郭沫若在此留下三处题字、吴作人的代表作《佛子岭水库》油画、水利人耳熟能详的“佛子岭大学”、作家靳以的《到佛子岭去》文章入选1958年的初中语文课本·佛子岭水库的文化“宝贝”不胜枚举。
近年来,安徽省佛子岭水库管理处深入挖掘“新中国第一坝”厚重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大力加强水文化建设,探索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佛子岭水库入选了“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水利部“人民治水·百年功绩”治水工程项目名单……厚重的历史文化、优美的生态环境优势愈发彰显,佛子岭水库风景区和佛子岭水库文化馆成为游客了解人民治水功绩的“打卡点”。
现代价值
如今,佛子岭水库与上游东支流磨子潭水库、西支流白莲崖水库形成“品”字型水库群,三座水库总库容逾13亿立方米,通过强化技术管理,优化三库联合调度,水库群迄今累计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近700亿元。
一库碧水,惠泽于民。佛子岭水库不仅润泽下游的良田,造福一方百姓,恩泽子孙后代,还为实现淮河安澜、促进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美化生态环境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原文来自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李东林 王正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