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以“绿”为笔绘生态画卷
鹤壁以“绿”为笔绘生态画卷
近年来,鹤壁市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重要战略任务,通过规划引领、生态治理、水资源节约、产业转型升级和文化传承等多方面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
浚县古城 范付强 摄影
规划先行,完善政策体系
鹤壁市按照国家和河南省规划要求,编制实施《鹤壁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明确了“一引领、一示范、一标杆”的发展定位,细化责任分工,加强督导协调,推动规划有效实施。印发《鹤壁市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样板区实施方案》,着力打造生态保护、污染治理等9个样板,以“样板”引领,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落实、形成特色。
同时,还颁布实施了《淇河保护条例》《辛村遗址保护条例》等地方法规,编制了生态修复、水安全保障、文物保护等专项规划,完善配套措施,为工作开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生态优先,狠抓保护治理
落实“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要求,守牢生态底线,推动绿色发展,先后创成全国生态环境智慧监测创新应用试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等试点示范。
开展全域绿化行动,年均造林超10万亩,造林面积绝对量保持全省第一方阵,城市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到43.3%、48.8%、21.5%,均居全省第一。实施山水林田湖草试点工程,完成94个露天矿山整治和绿色矿山建设任务。
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空气质量主要指标同比有效改善,改善率全省排名第7;水环境质量明显提升,2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前三季度,7个国、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和改善率全省第一。
四水四定,强化水资源节约
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利用制度,强化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将月用水量超300吨的企业和用水户列入计划用水管理对象,全部安装远程监控计量设施。
大力推广工业节水技术和器具,今年前三季度,全市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降低9.34%,超出省定考核目标6.7个百分点。加强农业使用地下水管理,建成高标准农田146.92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6%,占永久基本农田的92.3%,农田灌排条件稳步提升,高效节水灌溉率达91%。
用好黄河水资源,将黄河水经大功渠引入浚县,实现卫东渠灌区建成后首次通水,充分发挥了灌溉效益。
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
坚定不移推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加快建设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把创新摆在发展的核心位置,加快推进“一室两城”建设,淇河实验室揭牌成立,纳入省实验室序列;科创新城入驻高新技术企业75家、市级以上创新平台190家;中试城初具规模,建成省级中试基地4家、市级13家,成功转化中试项目471个。
加快构建新型产业体系,推动功能性新材料、电子电器、镁基新材料等产业从传统走向现代、从低端走向高端,转出新活力;积极培育商业航天、生物制造、半导体及工业软件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截至目前,鹤壁拥有中国美丽城市典范、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130多张“国字号”名片,城市品质优化提升,民生底色越来越亮,幸福成色越来越足。
以文兴城,讲好黄河故事
积极推进鹤壁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建成辛村遗址考古保护大棚。辛村遗址、卫国故城等文化遗产遗址得到有效保护,豫北文物整理基地、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等项目加快推进。与北京大学合作组建北京大学子贡儒商研究院,研究大禹在鹤壁治黄的文化精髓,解读漕运文化、儒商文化等,铸就鹤壁黄河流域的文化地理标识。
深入挖掘传统文化时代价值,《太行故乡情》《五岩山》等作品在中央戏曲频道播出,鹤壁文化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下一步,我市将认真落实省委决策部署,扛牢历史责任,狠抓生态保护,推动绿色转型,加快高质量发展,持续改善民生,聚焦聚力、务实重干,努力开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鹤壁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林鸿嘉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