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国家卫健委发布新版近视防治指南,提出4种近视矫正和控制方式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国家卫健委发布新版近视防治指南,提出4种近视矫正和控制方式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786548743_121437344

为进一步提高近视防控和诊疗的规范化水平,推动和加强近视防治工作,国家卫健委组织对2018年印发的《近视防治指南》(国卫办医函〔2018〕393号)进行修订,形成了《近视防治指南(2024年版)》。《近视防治指南(2024年版)》兼具专业性和实用性,既涵盖专业指导意见,也介绍了许多日常生活中可以操作的近视防控技巧。

一、近视的定义、分类与分期、临床表现与诊断要点

根据病程进展和病理变化分类:

(1)单纯性近视:近视度数一般在600度之内,大部分患者的眼底无病理变化,进展缓慢,用适当的镜片即可将视力矫正至正常,其他视功能指标多正常。

(2)病理性近视:视功能明显受损,远视力矫正多不理想,近视力亦可异常,可发生程度不等的眼底病变,如黄斑部出血或新生血管,可发生视网膜周边部格子样变性、囊样变性等;在年龄较轻时出现白内障、玻璃体液化、混浊和玻璃体后脱离等。与正常人相比,发生视网膜裂孔、脱离、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黄斑出血和开角型青光眼的危险性明显增大。

二、近视的影响因素及预防

(一)环境因素

1.近距离用眼:近距离用眼被公认为是影响近视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与近视的发展呈正相关。除了近距离用眼的总量外,近距离用眼持续时间长(>45分钟)和阅读距离近(<33厘米)等也是近视的危险因素。家长可以采取科学的手段监督和培养儿童青少年养成良好的近距离用眼习惯。

2.户外活动:户外活动是近视的一种重要保护因素。因此,提倡儿童在学龄前就开始增加户外活动时间,每天户外活动至少2小时。提倡学校多支持学生课间进行户外活动,提倡放学后和周末在家庭主导、家长或监护人参与下多带孩子到户外活动,从而达到每日户外活动时间量。

3.读写习惯:不良读写习惯是近视的危险因素。写字时歪头、握笔时指尖距笔尖近(<2厘米)的儿童青少年近视患病率较高。应培养良好的读写习惯,握笔的指尖离笔尖一寸(3.3厘米),胸部离桌子一拳(6~7厘米),书本离眼一尺(33厘米),保持读写坐姿端正,不在行走、坐车或躺卧时阅读。

4.采光照明:读写应在采光良好、照明充足的环境中进行,桌面的平均照度值不应低于300勒克斯(lux),并结合工作类别和阅读字体大小进行调整,不在光线过暗或过强的环境下看书写字,以避免眩光和视疲劳等。

5.眼保健操:眼保健操可以缓解眼睛的疲劳症状。临床研究表明,与不做眼保健操相比做眼保健操可以减少调节滞后,改善主观视疲劳症状,从而有助于延缓近视的发生发展。亦可采用中医穴位电刺激等中医外治法改善调节功能异常。

6.其他:近视发生发展的其他环境因素还包括过多和不科学使用电子产品、睡眠时间不足、昼夜节律紊乱、营养不均衡等。

(二)遗传因素

单纯的低中度近视多是由环境与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已有较多近视相关基因的家系研究、双生子研究及群体遗传学研究表明:父母近视的儿童发生近视的风险明显增大,而且与父母近视的度数呈正相关。对于高度近视,尤其是早发性高度近视及病理性近视者,遗传因素的作用更为明显。近视基因与环境因素之间可能存在基因-环境交互作用,父母高度近视或携带高度近视致病基因的儿童,更应当注意减少近视的危险环境因素暴露。

三、近视的相关检查

从新生儿期开始应定期接受儿童眼保健及视力检查,24月龄开始进行屈光筛查;从幼儿园时期,应定期检查孩子的视力、屈光度,以及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和眼底等,根据年龄评估远视储备情况,建立儿童视力和眼屈光发育档案,有助于早期发现视力不良、有近视倾向和已近视的儿童,从而分档管理并制定相应干预措施。对于有高度近视家族史的儿童应加强定期随访,进行重点防控。

(一)一般检查

1.视力检查:视力检查是发现近视的第一步,通过视力检查,可以简便迅速地将可疑近视与正视眼儿童区别开。

学龄前儿童视力检查界值必须考虑年龄因素,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斜视弱视学组提出,3~5岁儿童视力的正常参考值下限为0.5,6岁及以上儿童视力的正常参考值下限为0.7。裸眼视力低于同年龄正常儿童的视力下限要怀疑屈光不正(近视、远视、散光)甚至弱视。

2.裂隙灯检查:了解眼睑、结膜、角膜、虹膜、前房、瞳孔和晶状体等情况。

3.眼底检查:眼底检查包括彩色眼底照相、直接检眼镜检查、间接检眼镜或前置镜检查等。

视度数大于300度者或视网膜有近视病变者应进行定期随访。对于有漂浮物感或闪光感的近视患者,还应当散瞳后进行直接、间接检眼镜或前置镜检查,并可通过压迫巩膜来检查周边视网膜是否有变性、裂孔等。

4.睫状肌麻痹验光检查:睫状肌麻痹验光即通常所说的散瞳验光,是国际公认的诊断近视的金标准。建议12岁以下,尤其是初次验光,或有远视、斜弱视和较大散光者,以及验光过程中发现调节不稳定、矫正视力不正常且不能用其他眼病解释者,应当进行睫状肌麻痹验光,确诊近视需要配镜的儿童需要定期复查验光。

需要注意的是,睫状肌麻痹后的验光结果可让医生对该眼无调节状态下的屈光不正情况有初步了解,但并非就是最好的矫正处方,最后的矫正处方需权衡双眼的屈光情况、主觉验光情况、双眼平衡、眼位及患者的具体视觉要求后确定。

(二)特殊检查

1.远视储备检查:新生儿眼球一般为远视眼,屈光度约为+2.50~+3.00D,这种生理性远视称为远视储备。随着生长发育逐渐降低,一般约到12~15岁发育为正视(屈光度为-0.50~+0.50 D之间),这个过程称为正视化。如果过早过多近距离用眼,如在6岁前已消耗完远视储备,则在小学阶段极易发展为近视。

2.眼轴长度检查:眼轴长度在出生时约为16mm,6岁时平均约为22.5mm,此后以每年约0.1~0.2mm的速度生长,15岁可达到23.4mm,接近成人水平。发育期儿童的眼轴长度增长过快是近视发展的趋向因素,但应考虑到伴随正常生长发育的眼轴增长,即生理性眼轴增长,其增长速度一般平均每年不超过0.2mm,如超过0.2mm需高度重视。

四、近视的矫正和控制

(一)框架眼镜

框架眼镜是简单、安全的矫正器具,对于近视儿童,应至少每半年进行一次复查。目前比较公认的是,过矫会导致调节过度,加重近视发展,应当避免。单焦镜为临床常见框架眼镜的类型,近年来特殊光学设计的框架眼镜也成为临床可供选择的近视矫正措施,特殊光学设计的框架眼镜对于近视进展较快的儿童有一定的控制效果。

(二)角膜接触镜

1.软性接触镜:可用于近视的矫正,部分儿童可用于恢复双眼视和促进视觉发育。多焦软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缓儿童近视进展。无自理能力的儿童若有需求必须在医师指导和家长细心护理下使用。

2.硬性透气性接触镜(RGP):RGP镜适用于有需求而又无禁忌证的任何年龄配戴者;近视、远视、散光、屈光参差者,尤其是圆锥角膜及角膜瘢痕等所致的不规则散光可优先考虑选择。

3.角膜塑形镜(OK镜):临床试验发现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可延缓青少年眼轴长度的进展。角膜塑形镜是一种逆几何设计的硬性透气性接触镜,通过配戴使角膜中央区域的弧度在一定范围内变平,从而暂时性降低一定量的近视度数,是一种可逆性非手术的物理矫形方法。

(三)药物

目前,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是经过循证医学验证能够有效延缓近视进展的药物,与各种特殊设计的眼镜及接触镜联合应用能增强近视控制的效果。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需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遵医嘱定期随访。

(四)手术矫正

近视的手术矫正是通过手术方式改变眼的屈光度,主要适用于18岁以上、屈光度稳定的近视人群。手术方式可分为以下两大类:

1.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对于年龄在18岁以上,屈光度稳定2年以上(每年屈光度变化不超过50度),符合相应规定的角膜厚度、屈光度及预设切削深度等条件可选择激光角膜屈光手术。

激光角膜屈光手术主流的有:全飞秒、半飞秒、表层手术。

2.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一般适用于近视度数较高、不愿意戴眼镜但又不适合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并满足相应手术适应证者。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在保留自然晶状体的情况下,在后房植入负度数人工晶状体来矫正近视。

五、病理性近视及相关并发症的治疗措施

病理性近视相关眼底病变已成为我国不可逆性致盲眼病的主要原因之一。病理性近视患者眼轴不断增长、后巩膜葡萄肿不断进展,患者常出现相应的眼底病变,导致视网膜和脉络膜变薄,出现漆裂纹、脉络膜新生血管、黄斑萎缩、黄斑劈裂、黄斑裂孔、视网膜下出血、视网膜变性和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等视网膜疾病,从而造成严重的、不可逆性视力损害。病理性近视除了显著增加眼底病变的风险,也会增加青光眼、白内障和斜视等眼病的风险。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