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音乐只有五正声?这误解未免太大了
中国古典音乐只有五正声?这误解未免太大了
在中国音乐史上,一直存在一个误解,即认为中国传统音乐只有五个音阶(宫、商、角、徵、羽)。然而,这一观点在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中被证明是不准确的。本文将通过曾侯乙编钟和河南舞阳骨笛的发现,以及古代典籍的记载,揭示中国古典音乐音阶的真实面貌。
考古发现:七声音阶的早期证据
1978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了一套完整的编钟,这套编钟不仅音质优良,而且音域宽广,能够演奏完整的七声音阶。这一发现震惊了世界音乐学界,因为在此之前,人们普遍认为中国传统的音乐只有五个音阶。
更令人惊讶的是,1984年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发现的骨笛,将中国使用七声音阶的历史追溯到了距今7800年至9000年前。这些骨笛不仅制作精良,而且经过科学鉴定,证实它们能够演奏完整的七声音阶。
历史文献:五音七音并存的证据
在中国早期的典籍中,如《国语·周语》和《左传·昭公二十年》中,便记载了与五声音阶同时并存的七声音阶。《管子·地员篇》则详细介绍了以数学比例的方式来定音律的方法,称为“三分损益法”。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定出五声音阶,还可以定出七声音阶和十二律吕,这些构成了中国古典音律的基础。
- 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
- 七声音阶:在五声音阶的基础上,增加变宫和变徵,形成完整的七声音阶
- 十二律吕: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为什么会有“五音”误解?
那么,为什么人们会普遍认为中国古典音乐只有五声音阶呢?这可能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文化偏好:中国人自古追求和谐淡泊与中正,以五声音阶为基础的音乐不突出不和谐的三全音,不强调尖锐的半音,使得音乐更雅正婉转,飘逸灵动,听来更具行云流水的美感,因此更受偏爱。
哲学思想:五声音阶的名称来自天上的星宿,和五星规律,体现了古代思想领域中“天人合一”的观念在音乐文化领域中的反映,因此屡屡见诸各种典籍中而被人熟知。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中有云:“为九歌、八风、七音、六律、以奉五声。”这句话表明,在各种各样的音乐中,不管是七音、六音还是各种民乐中,都是以“五声”为主。因此,五声一直在中国的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被称为“五正声”。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古典音乐只有这“五正声”。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都证明,中国古典音乐在很早就已经发展出了完整的七声音阶体系,这一成就远远早于西方音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