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居家常见中毒危机! 如何预防与应对?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居家常见中毒危机! 如何预防与应对?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fetnet.net/content/cbu/tw/lifecircle/Vitality-health/2025/02/poison_home.html

儿童误食药物、清洁剂、一氧化碳中毒和食物中毒是常见的居家中毒事件。如何预防和应对这些中毒危机?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


儿童误食药物很常见,家长须特别留意药物保存。(图片来 源:好健康会刊)

根据资料显示,台湾急性中毒事件主要来自食物、药物、一氧化碳及化学试剂。以食物中毒来看,光是2023年总件数就达633件、患者人 数共5,196人。另根据统计,2023年国人因意外事故死亡达7,063人,其中暴露在有毒物质所致的意外中毒死亡人 数共474人,占比约6.7%;这些事件包括误食化学物品或药物、食物中毒、吸入有毒气体等,显示意外中毒事件亦是现代 社会中不可忽视的健康威胁。

居家中毒事件 幼童误食药物最常见

健保署曾发布新闻提醒,有超过一半以上的中毒事件发生在小于6岁的孩童身上,最常发生中毒的地点是在家里,其中,儿童误食药物则是最大的危机。

卫生福利部暨台北荣总临床毒药物防治咨询中心也曾统计,近年国人因药物导致中毒占所有中毒物质约38%,与早期国人多为农 药中毒有所差异;而"非蓄意"导致的药物中毒事件中,又以小于6岁的幼童为大宗。

由于成人与儿童的用药有显著差异,且儿童对药物剂量更为敏感,误食成人用药,尤其是心血管药物、止痛药等,可能造成危险。该中心曾多次接获家中幼童趁父母不注意时,误服长 辈慢性病药物的案例。虽然现今许多药物的安全性已较为提升,但仍可能引发严重毒性反应,不可不慎。

尤其要注意的是,无论幼童误食何种毒药物,均不建议自行催吐。建议家长第一时间帮幼童取出剩余药物,并协助幼童刷牙、漱口,以清除残留的药粉或毒物。若幼童误食的药物属于"心血管用药"、"止痛药"、"身心科药物"、"降血糖药"、"止喘药"等成人用药,其剂量对幼童而言过高,可能导致其中毒或死亡,因此,应立即联系上述毒药物防治咨询中心咨询,在药物尚未发挥作用前采取必要行动。若幼童出现昏迷、抽搐或呼吸困难等紧急情况,应立即送医。

平时要避免类似状况发生,家长应将药物存放在儿童接触不到的地方,例如锁起的药箱或药柜内,且避免儿童看到家长服药过程以免模仿;此外,家中若有老人或需要长期服药的成员,也应将药物明确标示并加以区分,以免与其他食物产生混淆。

清洁剂及环境卫生用药勿分装 避免误用误食

居家常见的中毒事件还包括清洁剂与环境卫生用药中毒、一氧化碳中毒等。清洁剂(如漂白水、盐酸等)与环境卫生用药(如杀虫剂),大多含有强烈的化学成分,若误食也可能导致严重伤害,应放在儿童不易取得之处;此外,有许多清洁剂因容易挥发,若在密闭空间中使用,吸入后也可能对呼吸道造成损伤,建议使用这些化学品时应在通风良好的地方进行,尤其应避免将清洁剂分装到一般容器内,以免误食。

如果是将环境卫生药误喷在脸上、身上,第一时间可以先以清水冲洗掉,如果量较大或感到身体不适,应赶紧就医。

注意通风 厉防一氧化碳中毒

一氧化碳中毒也是居家环境中的一大隐忧。居家产生一氧化碳经常是由于场所通风不良,瓦斯在氧气不足的情况下燃烧不完全所致。一氧化碳气体无色无味,加上中毒症状与感冒也相似,例如疲倦、肠胃不适、呕吐等,因而容易被忽略。事实上,一氧化碳与血红素的结合能力是氧气的200至250倍,吸入体内后会阻碍氧气与血红素结合,导致组织缺氧及细胞受损,当中毒者察觉异常时,往往已感到虚弱无力,甚至无法发出求救信号。


定期检修热水器、注意通风,避免一氧化碳中毒。(图片来 源:好健康会刊)

最好的预防措施为定期检修热水器,确保其安全性。热水器应装在室外、通风良好的阳台或选择能强制排气的热水器。若出现头晕、恶心、嗜睡等身体不适状况时,应立即停止使用热水器并打开窗户通风,并赶紧打119求助。

食物中毒事件频传 食材应妥善保存 避免病菌滋生

近年来食物中毒事件频发,轻则腹泻呕吐,严重却可能致命。例如2024年年初爆发的宝林茶室中毒案有多人死亡,祸首指向食物保存不当导致污染到该食物的唐菖蒲伯克氏菌(学名:Burkholderia gladioli)得以大量滋生,产生高剂量之邦克列酸(英语:Bongkrek acid)。2024年4月两家连锁餐厅发生员工、顾客破百人上吐下泻送医,疑似诺罗病毒感染;2024年9月台东金峰乡原民部落疑似食物中毒事件亦有多人死亡,检验人员在小米检体中检出高浓度农 药托福松……层出不穷的事件,让食安议题引发热议。

食物中毒的病因物质可分为细菌性、化学性、天然毒及其他。细菌性中毒常见 的原因包括沙门氏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仙人掌杆菌等病原体,这些细菌容易生长在不当储存或处理的食物中,特别是在夏季高温炎热时,细菌繁殖速度更快,因此应注意食物保存及卫生观念,尽量避免生食或食用未彻底加热的食物;同时应妥善保存食物,避免在室温下放置过久,以免滋生细菌。其他病原体包括诺罗病毒、轮状病毒。

化学性食物中毒主要源自于食物中所残留的化学物质,如农药、重金属等。为了避免化学性食物中毒,应尽量选购经过检验合格的产品,并彻底清洁蔬果,以去除残留农药。而从源头来看,在食品安全管理上,政府相关单位也应加强农药残留检验,确保食品供应链的安全性,才能有效防范化学性食物中毒的发生。

如何警觉是食物中毒?根据流行病学及美国疾病防治中心(CDC)的定义,当两人以上食用相同的食品后,出现相同的症状(如呕吐、腹泻、恶心、腹痛、发烧、头痛、虚弱、血便、脓便),并在可疑食品的残余检体或患者的粪便、呕吐物、血液等检体中,或相关环境检体(如空气、水、土壤)中,分离出相同类型的致病源,即可判定为一起食品中毒事件。若因食用肉毒杆菌污染食品或发生急性化学性中毒,即使只有一人发病,也可视为一起食品中毒案例。

谨慎处理误食 不建议自行催吐

中毒后如何处置?若是误食,一般不建议采用催吐,尤其是吞食强酸、强碱等腐蚀性毒物,或是汽油、去渍油等挥发性高的毒物,以及含有玻璃刀片及钉子等尖锐物时,更是禁忌。除担心引发更大的伤害,也恐因催吐后引发咳嗽、呕吐症状,导致并发吸入性肺炎的风险。

送医后,医疗处置是以维持生命体征稳定为优先,医疗人员会遵循进阶心脏救命术或毒化物救命术等急救原则进行处置,当医师进行理学检查及询问病史时,病人或家属应尽可能提供详细的线索,包括有关暴露物的名称、厂牌、剂型、剂量、浓度及接触时间等,家属亦可利用手机照相拍摄瓶罐外观,提供医师参考。


若发生误食事件,不建议自行催吐。(图片来 源:iStock)

治疗方面,根据中毒物质不同,处置方式也不一样,原则上以减少身体对毒药物的吸收及促进毒药物之排出为原则。例如可能使用活性碳、缓泻剂、全肠灌洗、血液透析、强迫利尿等方式,让病人体内毒物排出。至于是否需要洗胃?只要不是食入强酸或强碱,原则上可以洗胃,但需在误食事件发生一小时内施行。若来不及洗胃也不用担心,近年来医界发现,误食中毒不一定需要洗胃,因为根据医院统计,病人是否洗胃对于预后与并发症没有显著差异。

预防胜于治疗 养成良好习惯减少意外发生

预防中毒事件的发生,最重要的是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例如妥善存放药品、清洁剂等化学物质,勿分装,避免儿童误食;注意食品卫生安全、彻底洗净食材,减少生食或食用未煮熟的食物,尤其是海鲜、鸡蛋等易受污染的食材。此外,若闻到食物有疑似腐败的气味,就应当机立断不要食用。

中毒事件的发生往往是意料之外,但如何预防中毒却是每个人必备的基本常识,唯有提高对中毒风险的警觉与应对,才可有效降低意外中毒的发生几率。万一发生中毒事件,切记不要催吐,可拨打毒药物防治中心咨询电话。

常见问题解答

Q:喝牛奶可以"解毒"吗?

A:牛奶无法解毒。过去虽有研究指出误食腐蚀性或刺激性物质,可以立即喝牛奶或水,可能可以略为缓解不适之症状,然而此 种做法没有真正的解毒作用。遇到中毒情况时,仍应立即寻求专业医疗协助。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