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孩子抗挫力,让他们在逆境中也能获得成长?
如何提升孩子抗挫力,让他们在逆境中也能获得成长?
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孩子在面对学习、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挫折时表现出脆弱。如何提升孩子的抗挫力,帮助他们在逆境中成长?本文将从心理学角度为您解析这一重要课题。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发现,一个人的抗挫力在面临挫折与困境时能够起到决定人生成败的关键作用。人的一生中会遇到无数的挫折和困境,抗挫力强的人敢于尝试,不怕挑战,积极抓住机遇,抗挫力弱的人一受打击就消极退缩,害怕失败,恐惧未知,输在了起跑线上,所以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是家长的必修课程之一。
2022年5月,海口一中学生因当日下午上课时睡觉被老师批评,一时间想不开跑到楼顶要跳楼。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案例数不胜数。这虽然是一个孩子抗挫力弱的极端表现,但是孩子因为一次考试失利就自怨自艾,一蹶不振,因为一次严厉批评就自我贬抑,消极颓废的情况屡见不鲜,如今孩子因学习、人际关系、情感、日常生活等方面不能承受挫折而暴露出来的问题较多,加强孩子抗挫力培养已是一个重要的现实课题。
抗挫力也被称作心理韧性,研究认为,心理韧性并非一种稳定的个体特质,也不是特定的基因型或大脑结构,而是适应特定压力生活环境的动态过程。心理韧性需要后天长期的培养训练,特别是早期的家庭教育。
在人生早期,大脑迅速发育,儿童也在这个时期发展出适应系统,比如学习如何应对压力、控制情绪、解决问题、建立关系等等。
对心理韧性有20多年研究经验的Bonnie Bernard认为,高韧性的孩子具备四大特质:
- 社会竞争力,包括与他人建立积极关系的能力、灵活、有同理心、有幽默感、有好的沟通能力;
- 问题解决能力,即可以找到解决方法,会做计划,也会寻求他人帮助的能力;
- 自主性,指自我独立和对自己的环境有掌控能力;
- 目的性,指自己有目标,对未来充满希望。
由此可见,提升抗挫力,使其具备强大的心理韧性有利于孩子在成长之路上走得更加顺利。
孩子为何抗挫力弱?家庭因素不可忽视
生态系统理论指出,家庭作为个体成长中最直接的微观环境,是影响青少年情绪与行为发展的第一环境系统。教育引导孩子在面对挫折时学会如何提高心理韧性,自我调节情绪,用生活的智慧面对困境,是家长的必修课之一。
木有本,水有源。孩子并不是一出生就抗挫力弱。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培养孩子抗挫力不可或缺的因素,抗挫力弱的孩子也可以反映出家庭在这一方面的教育出现了问题,家长要想解决孩子抗挫力弱的问题,首先想一想与自己的教育方式有没有关系。
溺爱式教育使得孩子缺乏挫折体验
法国教育家卢梭说:“你明白运用什么方法,必须能够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
有些家长过度保护孩子,帮孩子解决所有问题,满足孩子一切需求,为孩子铺好成长之路,生怕孩子受到一点伤害。而孩子一直生活在父母的庇护之下,成了“温室里的花朵”,习惯了不会的事情由父母代劳,想要的东西向父母索取,在过于顺利的成长环境下没有关于失败和困难的概念和感悟,一旦碰到挫折就会不知所措,不敢面对,还容易产生畏惧、退缩、失落等负面情绪,更难以去想办法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铁腕式教育使得孩子无法接受失败
一些家长采用高要求、高目标、高强度的教育模式,要求孩子在各方面都表现突出,孩子达不到要求就严厉批评惩罚,使得孩子生活在一个高压环境下。家长无法接纳孩子的错误,会导致孩子遇到挫折时产生畏惧心理,找各种借口推脱责任,甚至撒谎来逃避责任。
美国行为治疗师詹姆斯·雷曼认为,孩子之所以会为自己的行为找借口,大多是基于父母的预想反应,包括不想被骂、害怕承担后果受到惩罚、不想被否定。孩子遇到挫折时预想到父母的严厉批评和惩罚,可能出于害怕采取不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来对待挫折。
如果家长对于孩子获得的小成就不给予鼓励和支持,反而认为这点成就远远不够,一味地打压孩子,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一种挫折,一旦孩子遭受的挫折超过承受极限,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创伤。家长不恰当的评价方式,不正确的归因,长期的否定容易让孩子形成习得性无助,即经历了失败和挫折后,面对问题时产生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这种习得性无助也不利于培养孩子的抗挫力。
三个要点,有效提升孩子的抗挫力
懂得放手,敢于放手
“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著名教育学家梁启超先生的九个子女各个事业有成,而他在对自己子女的教育中践行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原则,他自称是“最富于感情的人”,对于孩子们的感情“十二分热烈”,但又如他信中所写“爹爹虽然是挚爱你们,却从不肯姑息溺爱,常常盼望你们在困苦危险中把人格能磨炼出来。”
可见,家长在日常教育中需注意教育环境的设计,对孩子可以疼爱但不溺爱,不要给孩子营造一切需求都能轻易满足、一切困难父母都能解决的生活环境,不要阻碍孩子适当接受困难和挫折磨炼的机会,让孩子走出家长的“保护伞”。孩子可以自己处理的事情,父母不要代劳,家长管的太多不利于孩子养成对自己负责的品质,孩子遇到挫折不会反思自己,反而把原因归咎于父母。放手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不能直接把事情抛给孩子,要一步一步地教会孩子独立完成。
正确引导,善于疏导
孩子遭遇挫折时,要引导孩子正确看待挫折,既不能过分夸大挫折的负面意义,也不能否认挫折带来的消极情绪。应该积极地引导孩子,让孩子明白生活中有顺境也有逆境,挫折是磨刀石,是我们人生中的一次考验。
教育理论家徐特立曾说“想不经受任何挫折而成长起来,那是神话。挫折是成长过程中的必需品”。教导孩子遇到挫折要学会克服困难,吸取教训,要敢于面对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学会复盘与反思,在挫折中收获经验,获得进步。
家长要及时注意到挫折对孩子身上产生的不良影响,在必要的时候帮助孩子疏导负面情绪,避免负面情绪的累积,使得孩子难堪其重,帮助孩子在心态上能够越来越积极乐观,轻松豁达。
心理学家马丁·赛利格曼在后续的研究中提出了与“习得性无助”相对应的“习得性乐观”的概念,认为除了能力和动机外,乐观也很重要,而且能够通过后天学习来获得乐观的心态。在赛利格曼看来,能否形成乐观的积极思维,关键是解释风格,也就是每个人对原因的习惯性看法。
例如做错了一道题,能够积极解释的孩子会认为这一次做错了及时查缺补漏,等到考试的时候就能做对了,而消极解释的孩子会沉浸在做错题的懊恼里,情绪消沉,影响接下来的学习。所以家长要教导孩子用更长远的目光看待挫折,而不要过分在意一时的错误和失败,以积极的思维看待负面的事件,失败乃成功之母,遇到挫折时以一种倾向如何改进、提升、发挥优势的视角,带着积极的情绪,运用“负面事件正面表达”的方式去认知和评判。
同时可以积极地创设锻炼的机会,适当地给予孩子一些困难体验,学习如何应对挫折。有意地设计一些障碍,运用情境教学的教育方法让孩子体验挫折、直面挫折。带孩子参与一些有一定挑战性、有意义的活动,比如爬山、体验农活、做志愿者等等,让孩子体验到克服困难的成就感,从而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值得注意的是挫折教育的重点不是挫折本身,而在于孩子在遇到挫折之后是否有恢复能力,是否有不畏艰难的信心和勇气。
善于容错,给予支持
要让孩子学会“接纳失败”,前提是父母要能接纳孩子的失败。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要接纳他的全部,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孩子所处的发展阶段接纳孩子当下的状态。
心理学家桑代克提出的“尝试-错误”学习理论认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犯许多错误,但通过环境给予的反馈,他们会放弃错误的尝试而保留正确的尝试,最终获得成长。所以,父母首先要认识到孩子成长过程中挫折的意义,允许孩子犯错,包容孩子的失败。
如果孩子长期在一个不允许失败,不允许犯错的环境里学习,他将永远不敢去走出舒适区尝试新事物,也很难从失败中成长起来。在孩子没有达到家长的高要求或者犯错误时,不简单粗暴地责罚孩子,重点放在帮助孩子认识错误,改正错误,要让孩子明白,犯错误不可怕,“输得起”才能赢得精彩。家长要尊重孩子,以强烈的同理心和孩子共情,不要去强迫孩子,更不要用“别人家的小孩都可以”这样的话来要求孩子。
要积极关注孩子,与孩子交流,建立牢固的情感链接,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在父母心中的重要性,给予充分的爱与包容让孩子拥有安全感,让孩子在遇到挫折时能够感觉到父母的鼓励与支持,为孩子承受和处理挫折时提供充足的来自家庭的情感支撑。
研究表明个体心理韧性应对压力的作用机制时,应对逆境的过程并不是个体发挥其优势单打独斗的过程,而是整个家庭系统的适应过程。来自家庭的支持可以作为一种社会支持的资源,发挥钝化应激作用,使得个体在高应激时可以更有效地应对。
家长给予孩子的支持越多,孩子在面对挫折时感受到的压力越小。当家庭具有健康而亲密的凝聚力时,家庭成员间会建立起更强烈的情感纽带,成为重要的社会支持,有效改善家庭成员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