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国元:行为主体与存有本体——王阳明“心外无物”研究
邓国元:行为主体与存有本体——王阳明“心外无物”研究
邓国元,贵州思南人,哲学博士,贵州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贵州大学学科学术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为宋明理学、阳明学,在《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成果获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内容摘要
以“物”为“事”,阳明“心外无物”在于揭示“行为物”不能离开行为主体存在,强调行为主体在实践中的自足性与主宰性。“山中观花”章涉及的问题与讨论不仅表明阳明“心外无物”需要面对自在物的问题,更说明当“物”为自在物时,该命题需要“新”的阐释。“草木瓦石俱有良知”和“万物一体”的观点,证明在阳明哲学中,良知是自在物的存有本体。相应于“感应之几”的由“用”证“体”,“山中观花”章中阳明是通过“看花”论证花树以良知为存有本体,其“心外无物”在“物”为自在物时的意涵是“物”不“外”良知本体,“外”良知本体“无物”存有。关联着行为物与自在物,行为主体与存有本体是考察阳明“心外无物”的双重向度,对正确理解这一思想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心外无物;行为主体;存有本体
一
“‘物’字即是‘事’字”:行为主体下的“心外无物”
“心外无物”是阳明心学的标志性命题,是进入阳明思想世界,把握阳明哲学的关键。“心外无物”所蕴含的心物关系及理论问题,与阳明哲学体系中其他部分密切关联,具有重要意义。(参见陈来,2009年,第53页)如何认识“心外无物”,揭示诠释此命题的义理内涵,是考察阳明哲学思想不可或缺的内容。《传习录上》载:
爱曰:“……爱昨晓思‘格物’的‘物’字即是‘事’字,皆从心上说。”先生曰:“然。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民爱物,即仁民爱物便是一物;意在于视听言动,即视听言动便是一物。所以某说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王阳明全集(新编本)》,第6页。下引该书只标注页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