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的写作技法
《赤壁赋》的写作技法
《赤壁赋》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在这篇作品中,作者运用了赋体文学的形式,并通过主客问答的结构,生动地展示了其情感和思想的演变。其艺术价值极高,深受历代读者的喜爱。
以文为赋,整散结合
学者将赋体分为四种:一曰古赋,二曰俳赋,三曰文赋,四曰律赋。而《赤壁赋》属于文赋。文体赋,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更接近散文的性质,侧重于写景,善于借景抒情。
《赤壁赋》是文赋的代表作,既有大量整句,也有不少散句,让句子既有韵律美,又能摇曳多姿。开篇以“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的散句交代背景,又以“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以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整句表达了心情舒畅,无拘无束,恍惚间要升入仙境。
使用多种修辞手法。比如第二段“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用比喻、通感的手法正面描写箫声的悲凉,“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运用侧面描写来箫声。
用韵自由。第一段韵有“望”“章”,又换韵为“焉”“间”“天”“然”“仙”。第二段“浆”“光”“方”。第三段用了三个韵。作者用韵事根据内容来定,读起来朗朗上口,有声韵之美。
主客问答,结构巧妙
主客问答是汉代散体大赋的结构特征,其代表作为司马相如的《天子游猎赋》。苏轼的《赤壁赋》沿用了汉代大赋主客问答的结构,打破了平常写景抒情散文的方式。学界一般认为,“主”是苏轼,“客”也是苏轼,“主”和“客”分别反映了作者内心积极和消极的心态。 开头写赤壁的美景,反映作者泛舟游览心情不算,接着客人吹洞箫,在箫声之下,主客之间开始对话,客人表达生命的短暂、人生的虚无,理想的难以实现,其实透露出作者内心的矛盾。第四段,从主的角度来阐述世间万物,既有“变”的一面,也有“不变”的一面,写出苏轼旷达洒脱的人生观。在虚拟的一问一答中,将作者矛盾思想揭示出来,在主与客的对话中,寻到生命的智慧。
情景交融,以理化情
《赤壁赋》将写景、抒情、说理很好融为一体。本文以“清风、明月、江水”三个意象为线索贯穿全文。开篇写“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写风和水,“诵明月之诗”与月相关,“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写月,写良辰美景寄寓作者愉快的心情。
第二段写“击空明兮溯流光”写月,写有关月的歌声,透露出作者内心的悲伤;第三段写与月有关“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诗句,想到曹操的事迹,抒发了悲伤之情,悲无所事事,悲人生短暂,悲理想难以实现。
第四段讲理,也是以“水”与“月”来比喻。阐述“变”与“不变”,“取”与“不取”的方面,领悟到应该从更加宏观的角度审视自我,将自己融入集体中,站在整个人类的发展取看世界,就不会拘泥于自我的渺小与得失,才能感受到永恒,清风、明月,任何时候都能享用,这何尝不是一件乐事?
此文景、情、理融为一体,寓情于赤壁的清风明月之中,论理也与赤壁环境相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