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合同合法性判定与制定指南
劳动合同合法性判定与制定指南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其合法与否直接关系到劳动者的权益保障。本文将从多个维度解析劳动合同的合法性判定标准,同时提供劳动合同遗失后的应对方案,并指导如何制定一份合法有效的劳动合同。
怎么判定劳动合同不合法呢
判定劳动合同不合法,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看:
主体不合法:若用人单位不具备合法经营资格,如未经登记注册的非法用工主体;劳动者一方未达到法定就业年龄、不具备劳动能力或已依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等,所签劳动合同不合法。
内容不合法:合同条款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例如约定的劳动报酬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约定劳动者在工伤情况下自行承担医疗费用等排除劳动者法定权利的条款;或者约定的工作内容涉及违法犯罪活动等,均会导致合同不合法。
形式不合法:按照法律规定,劳动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若仅口头约定而未签订书面合同,除特殊情况外,一般视为不合法。另外,劳动合同缺少法定必备条款,如用人单位名称、工作内容、劳动报酬等,也可能被认定不合法。
订立程序不合法:如存在欺诈、胁迫、乘人之危等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合同的情形,劳动合同不合法。
个人劳动合同遗失怎么办呢
劳动合同遗失后,可按以下方式处理:
与用人单位协商补签:劳动者可向用人单位说明劳动合同遗失的情况,提出补签申请。用人单位通常会保留一份劳动合同文本,在双方协商一致且符合相关规定的前提下,可重新签订一份与原合同内容一致的劳动合同。
复印用人单位留存的合同文本:若用人单位不同意补签,劳动者可请求用人单位将其留存的那份劳动合同复印一份给自己,并在复印件上注明“此复印件与原件一致”,同时加盖用人单位的公章或人事部门的印章,该复印件具有与原件同等的法律效力。
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若因某些特殊原因,用人单位既不同意补签也不愿提供复印件,而劳动者又需要劳动合同用于证明劳动关系等事项时,可通过劳动争议仲裁或诉讼等法律途径解决。在此过程中,劳动者可提供其他能证明劳动关系存在的证据,如工资支付记录、工作证、考勤记录等。
如何制定劳动合同
制定劳动合同,需遵循以下要点:
明确合同主体信息:写明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信息,以及劳动者的姓名、住址、居民身份证或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号码等。
确定合同期限:可分为固定期限、无固定期限和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三种类型,根据双方协商和实际用工需求进行约定。
约定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详细描述劳动者的工作岗位、职责、任务,以及具体的工作地点范围。
规定劳动报酬:明确工资支付形式、周期、标准,以及加班、奖金、津贴等相关待遇。
明确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按照法律规定确定劳动者的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制度,如每周工作天数、节假日安排等。
规定社会保险和福利待遇:用人单位应依法为劳动者缴纳各项社会保险,并可约定其他福利待遇。
此外,还需包含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合同解除、终止条件,以及争议解决方式等条款,确保合同内容全面、合法、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