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丨华乐黄霑:江湖侠客与巅峰港乐不复返
深度丨华乐黄霑:江湖侠客与巅峰港乐不复返
导读:黄霑,这位将中国传统文人气质与江湖侠义精神完美融合的音乐大师,以其独特的创作才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华语音乐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沧海一声笑》到《上海滩》,他的音乐作品不仅展现了个人的艺术魅力,更见证了港乐的巅峰时代。
黄霑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巧妙地将中国传统文人的内心世界与江湖气息、侠义精神和酒肆风情相融合,从而鲜明地展现出一种世俗、野性、狂放和真挚的韵味。
侠客与江湖:侠气冲天离不开文人趣味
黄霑的音乐创作中,侠客与江湖的元素占据重要地位。他运用精湛的歌词和旋律结合技巧,成功将武侠小说中的侠义精神和江湖情怀融入现代流行音乐中。黄霑的歌词之所以充满侠气,很大程度上源于其深厚的文人底蕴。这一点也得到了林夕的高度评价,他指出:“以文言笔法写词,如同在钢索上行走,稍有不慎便会失衡,只有学识渊博者方能欣赏其美妙。”
写出具有气象的歌词,并非简单堆砌古风词汇和押韵所能实现。在武侠风格的音乐领域中,黄霑的地位无可替代。他作为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填词人,拥有扎实的旧学基础,同时又在香港移民时代成长,因此他的作品中蕴含着家国情怀的深厚根基。这一代的武侠中国风,不仅局限于武侠题材,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金庸这位天才作家,激发了许多不同行业和领域的人才。他的作品衍生出众多影视、音乐、文化、游戏产品,而这些作品又如同滚雪球般催生出一批批文化达人。武侠音乐需要优秀的歌词创作者,而黄霑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沧海一声笑》这首意境深远、气势磅礴的歌曲,完美展现了《笑傲江湖》中令狐冲那种洒脱不羁、豁达乐观的个性。歌词与原著的完美结合,不仅确立了它在金庸武侠音乐作品中的独特地位,也成为香港乐坛经久不衰的经典之作。
在音乐创作中,黄霑对金庸作品的热爱显而易见。他为金庸剧创作了多首插曲填词,如《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倚天屠龙记》等,共计14首。其中,他为82版《天龙八部》所创作的《两忘烟水里》更是他最为得意的作品。
黄霑的音乐如同金庸的作品一样,充满热血和豪情。他以诗歌般的语言创作歌词,使得江湖意境在字里行间跃然而出。他的音乐作品充满豪气,令人感受到风雷激荡的力量,一声笑傲江湖,彰显出他的独特魅力。
黄霑在创作大曲时,同样注重小调情怀的表达。这种情怀深藏在他的创作心得中,使得他的作品既有磅礴之势,又不失细腻之情。例如,他为《笑傲江湖》续集《东方不败》所创作的《只记今朝笑》,便展现了他在小调创作上的独特魅力,与《沧海一声笑》异曲同工,但手法上更加巧妙和精炼。
元素融合:世俗又深情,古典融现代
黄霑,这位被誉为游乐人间的才子,其风流韵事广为人知。他曾在节目中坦率地对林青霞表达过自己初见时的非分之想,展现了他直率的性格。然而,正如那句老话所说,一个人的不正经之处,往往也蕴含着他深情的一面。黄霑的深情,是大情大义,他被赞誉为侠者,因为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在音乐创作领域,黄霑展现了他独特的才华。他擅长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音乐风格相结合,创作出既具有古典诗词韵味,又充满现代感的作品。他的词曲作品,虽然融入了世俗的光影和粤语的方言,但依然保持着中国传统文艺的精髓。
黄霑的作品中充满了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味,他的歌词里大量运用了中国古典诗词的遣词和句法,而他的曲调则纯然是国乐民乐曲风的延续。他的作品中展现了中国古人的胸襟和气度,体现了中国人对尘世的眷恋和对人世的放达。
黄霑的代表作之一《上海滩》的主题曲“浪奔浪流”,展现了他对世间事的独特态度;而《倩女幽魂》中的“人生梦如路长,梦里依稀有泪光”,则展现了他对人生如梦、戏梦红尘的深刻感悟。
黄霑的音乐作品中,最为特别的是他为《倩女幽魂》中的性情大侠燕赤霞度身定做的中文Rap经典《道》。这首歌的歌词将香港的街道名巧妙地串联起来,展现了一种后现代主义的气息和借古讽今的趣味。而在当时Rap音乐尚未风行的情况下,这首歌的出现无疑具有启蒙的意义。
此外,他还为《黄飞鸿》创作了具有中国古曲特色的《将军令》,为《沧海一声笑》取材于广东音乐,展现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黄霑的作品中充满了欢乐和宣泄的气息,如《长路漫漫伴我闯》中的说唱部分展现了他鬼马顽皮的一面,而《开心做出戏》更是他的一次欢乐宣言。这种风气在中国文化中随处可见,但在音乐中却并不常见,尤其是在主流的民乐古乐中更是罕见。这正是黄霑作品的独特之处,他用自己的才华和创意,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现代音乐中,创作出了一系列具有独特魅力的作品。
塑造巅峰:天时地利人和,与影视交相呼应
港乐在其巅峰时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涵盖了历史、社会、文化、经济等多个维度。在这一时期,黄霑作为重要人物,其个人特质和创作风格对音乐的繁荣起到了关键作用。香港的普及文化,如电影和电视,为港乐的兴起与传播提供了有力支持,使其影响力遍布全球,创造了划时代的普及文化高峰。在全球范围内,流行文化的发展中,音乐、电影和电视始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而在香港娱乐圈,这一现象尤为显著。
粤语歌从市井文化中崛起,从一开始就与影视作品紧密相连。在70年代以前,港人主要聆听英文歌、国语歌以及台湾人翻唱的日本曲调国语歌,而粤语片和粤语歌的产量逐年下降。然而,70年代初的天灾和股灾使人们对本土文化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这片土地的文化开始转向喷薄而出的庶民精神。在这一时期,黄霑、顾家辉、卢国霑、黎小田、邓伟雄、黎彼得等人共同撑起了港乐创作的天空。
[普及文化]与[流行文化]实质相同。在全球范围内,音乐、电影和电视的发展始终相辅相成。而在香港娱乐圈,这一现象尤为明显。粤语歌从市井文化中崛起,并始终与影视作品紧密相连。港乐的歌词曲特色主要体现在其日常生活性和本土性上,反映了当时香港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心境。可以说,港乐与港片一样,是港人文化身份的重要象征和呈现。对于整个中国而言,港乐是华语流行音乐的领军者。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香港本地市场有限,如果不能持续输出优质作品,最终结果只能是自娱自乐。而21世纪前十年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甚至摧毁了这种[自娱自乐]的空间。面临困境的唱片公司只能靠签约模特和演员来求生存,这虽然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表现,但也是造星体系崩塌之后的无奈选择。港乐的衰落不仅反映了香港影视剧的没落和整个香港文娱市场的萎缩,更折射出香港经济的放缓。
创作传承:对新国风的广泛影响和延续价值
黄霑的音乐作品对新国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黄霑的作品展现了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和骄傲,这种文化自信在新国风中得到了继承和发扬。他不拘泥于传统,勇于创新的态度,鼓励了如林夕、方文山等新一代音乐人在创作中大胆尝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相结合。黄霑的歌词中蕴含的深情和豪迈,为新国风作品中的情感表达提供了范例。黄霑的作品显示了深入挖掘和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这对于创作出有深度和内涵的新国风音乐至关重要。他的作品往往能够触动人心,这提醒音乐人在创作时要注重情感的真挚和思想的深度。黄霑的成功也在于他能够跨界合作,将不同领域的文化元素融入音乐创作中,这种跨界思维对于新国风的发展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结尾:
香港音乐的代表性不仅仅体现在音符或旋律上,更在于其承载了香港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印记。黄霑曾深情回忆,香港流行曲之所以独树一帜,得益于历史背景的积淀、地理环境的优势、经济繁荣的支撑、政治因素的推动,以及众多音乐人才的汇聚。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孕育出了这种融合中西音乐元素、承前启后的现代之声。
部分资料参考:贵圈-腾讯新闻:《港乐的衰落与音乐无关》,吴怼怼:《港乐下山》,三川汇文化产业:《总有人爱[港乐],没有人忘记[港乐]》,时光网:《唱我逍遥调—11首歌读懂一代性情大师黄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