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孟子说“仁者无敌”,这4个字的含义,你一定要知道
诸子百家:孟子说“仁者无敌”,这4个字的含义,你一定要知道
孟子提出的“仁者无敌”这一哲学思想,不仅体现了儒家的仁爱精神,更蕴含着深刻的处世智慧。让我们一起探讨这一思想的三层含义:心怀仁爱、心中无敌、和而不同。
战国时期,大争之世。45岁的孟子到了魏国,见到梁惠王。两人聊天,很明显聊得不愉快——梁惠王骨子里想着“霸道”。孟子却滔滔不绝给他讲“王道”。
《孟子》里后来记录了两人的对话。梁惠王对孟子有些尊重,但不多,一见面就喊“老头儿”。
(“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辩论,真气纵横,他的话严丝合缝,推理无比缜密。只是,不管孟子怎么才思敏捷,气有浩然。最终事情没谈成。
从这个角度来看,《孟子》读起来气势磅礴,说理透彻。但给人的感觉,他就是来“辩论”的。
在孟子跟梁惠王的对话里,他提到了很有名的4个字:仁者无敌!
这4个字是啥意思呢?
第一,仁者无敌,心怀仁爱的人,是没有人与他为敌的。
晚清时有一个段子。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三人坐在屋里喝茶。有人点评奉承说:
李公精明,人不能欺;左公威猛,人不敢欺。
说到曾国藩,有点卡壳。这时候旁边人补充说:曾公仁慈,人不忍欺。
说曾国藩仁慈,多少有点“违心”。毕竟他曾经还有一个绰号,叫“曾剃头”。不过从这里能看出——天心唯仁。
真正有“仁心”的人,合于天道和大势。他就像低谷,百川灌河,所有的人心都会涌向他。这样自然就没有敌人。
第二,仁者无敌,以其心中无敌,故能无敌于天下。
仁者心胸坦荡,在他心里,并没有把什么人或事当作敌人。这样自然“无敌”。细想也是,其实很多所谓“敌人”,是自己想象出来的。跟你意见相左的人,竞争对手,这些是“敌人”吗?其实不是。你可以把他们定义成“贵人”。“贵人”和“敌人”,概念而已。这世间一切,由你心定。俗称:世界是你内心的投射。
第三,仁者无敌,“无敌”是一元论,“有敌”是二元论。
如果只允许生命当中有好的,把一切不好的(情绪或疾病)放在对立面。生命即是战场,必有死伤。有敌,就会有对立,有对立,就有消耗。反过来,无敌,其实是一种心态,是“和而不同”的。你知道这份纷扰扰的世界,有很多的人,很多的事,很多的观点。但这只是对人生不同角度的描述。归根到底,说的是同一件事。如此,哪里还有对立呢?最后一个观点,到了庄子那里,就叫“齐物”。万物齐而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