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人工智能时代:文学与诗歌的革新与未来展望

创作时间:
2025-03-12 10:41:53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人工智能时代:文学与诗歌的革新与未来展望

引用
网易
1.
https://m.163.com/dy/article/JOF3S6PU0556BLDA.html

在人工智能时代的浪潮下,科技与文学的交融碰撞正深刻改写着文学发展的轨迹,诗歌作为文学皇冠上的明珠,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全方位的影响。《智绘诗境:当AI遇见唐风宋雅》的出版,更是为我们洞察这一变革提供了独特视角,借此可一窥未来诗歌发展的趋势走向。

从先锋文学谱系的演进来看,人工智能文学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从罗马时代的词语排列规则创作诗歌,到1845年拉丁文写诗机尤里卡的出现,再到1952年克里斯托弗·斯特拉奇开发的情书生成器,标志着人工智能文学正式诞生。

随后,其发展与人工智能技术紧密相连,经历顺序范式和连接范式两个阶段。在诗歌创作中,早期顺序范式下,如西奥多·卢茨的“随机文本”,从卡夫卡作品选取词汇,以随机数函数组合,虽机械却蕴含创新尝试;如今连接范式下,人工智能通过对大量诗歌的机器学习进行创作,像微软“小冰”出版中文诗集,展现出强大的文本生成能力。这表明人工智能介入诗歌创作,丰富了诗歌的生成方式,打破了传统由人类作者独占创作权的局面,让诗歌创作从单纯的灵感驱动向数据与算法驱动转变,为诗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现代文学观念下,人工智能诗歌饱受争议。传统以情感、灵感和创造力为核心的文学观念,使得人们质疑人工智能诗歌缺乏人类情感与灵感,认为其无法创作出具有灵魂的作品。毕竟,“情感”是浪漫主义赋予文学的关键要素,而人工智能目前尚未拥有情感。但这种批评也存在局限性,随着现代文学发展,从19世纪中期开始,文学观念逐渐从表现论向客体论偏移,情感表现论预设的作者情感先行性受到挑战。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可以仅体现在语言、笔调、风格等文本特征上,人工智能通过深度学习,能够模拟这些情感特征。在灵感和创造力方面,人工智能文学与人类创作并非全然对立,新近的连接范式下,机器学习使人工智能能自动学习规则,而且天才的创造活动或许只是建立事物间的联系,这与人工智能的“组合诗学”存在兼容可能。此外,文学史上作者与文本的关系也受技术影响不断变化,从口语文化中作者作为编织者,到印刷时代作者成为作品意义的绝对来源,再到数字时代作者角色的转变,人的文学创作与人工智能创作日益趋同。这意味着我们不能再以传统文学观念简单评判人工智能诗歌,而应重新审视诗歌创作与情感、灵感、创造力以及作者的关系。

在后人类视野下,人工智能诗歌展现出独特的潜能。人工智能诗歌可被视为非中心化的“赛博格文学”,是人机合作的产物。在人类视角与机器视角的跨界上,它能提供他者视角,基于对人类语言文本数据库的学习,既表达人类集体智慧,又能发现文本中潜在的、类似“集体无意识”的东西,如同“远读”却更具自主性;在作者与读者的跨界方面,人工智能既是作者又是读者,人类读者也能参与创作,文本意义不再由作者赋予,而是由读者主动建构,实现了“读者诞生”;在语言文本与非语言文本的跨界上,人工智能打破不同艺术形式界限,未来诗歌将更易与图像、声音、视频等融合,创造出多模态的“总体艺术作品”。

展望未来,《智绘诗境:当AI遇见唐风宋雅》的出版预示着一些诗歌发展趋势。一方面,人工智能将进一步推动诗歌创作的多元化。它能挖掘不同文化、历史时期的诗歌素材,像书中将AI与唐风宋雅结合,让古老的诗歌文化在新技术下重焕生机,未来会出现更多融合不同风格、元素的诗歌作品。另一方面,人机协作创作将成为常态。人类诗人的情感洞察、人文关怀与人工智能的高效数据处理、创新组合能力相互补充,共同创作出更具深度和创意的诗歌。同时,诗歌的传播与接受方式也将发生变革,多模态融合的诗歌作品将更适应数字化时代的传播,吸引更多受众参与到诗歌的欣赏与创作中来。但我们也需警惕,人工智能诗歌不能沦为对人类文学普遍规范的平庸化表达,应在追求创作普及的同时,提升诗歌的思想内涵与艺术价值,坚守文学的“人民性”与“大众化”,让诗歌在人工智能时代绽放独特光芒,继续成为人类精神世界的璀璨星辰 。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