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体能训练必备百科》:上山不易下山难!如何预防下山疲劳?
《登山体能训练必备百科》:上山不易下山难!如何预防下山疲劳?
《登山体能训练必备百科》是一本由山本正嘉所著,许怀文翻译的专业登山指南书籍。本文节选自该书,通过实验数据和图表,详细解释了为什么下山虽然看似轻松,但实际上对肌肉造成的损伤更大,并提出了具体的预防方法。
下山会引发什么样的疲劳呢?使用跑步机以自己为实验对象,在某天设定上山高度为1,000m,另外一天则设定为下山1,000m。图2-8为心跳率反应的比较图。上山时,一開始是120次,最后上升到170次,感到很疲累;相對於此,从开始下山到结束为止,心跳率都保持在120次上下,几乎感受不到疲累。从对心肺系统的负担来看,下山的确是很轻松的。
但是请观察图2-9,图中显示出血清中叫作CPK(肌酸激酶)的物质在各自运动后的变化。肌酸激酶是肌肉细胞损伤时出现在血液中的物质,上山后几乎沒有增加,但下山后却大幅度地增加了;亦即,上山时肌肉细胞几乎沒有损伤,但下山时却造成了大量损伤。
图2-9 上山1,000m 与下山1,000m 时的运动前后血中CPK浓度。上山时的CPK浓度几乎沒有变化,但下山时在运动后有大幅增加。
一起观察图2-8与图2-9,上山时对心肺系统造成很大的负担,但对肌肉却几乎沒有损伤;另一方面,下山对心肺系统的负担较小,但对肌肉却是非常大的损伤。对心肺系统造成的负担,藉由心悸和呼吸困难等反应,能马上让大脑感到"疲累";但是肌肉中小细胞的损伤,当下卻无法得知,因此容易引起上山辛苦、下山轻松的错觉;事实上,只是疲累的"本质"不同,下山绝非是项轻松的运动。
预防下山疲劳的方法
大致分为两种方法,其一为采取不施加压力在大腿股四头肌上的步行方式(技术上的改善),其二为训练大腿股四头肌,使其强化至能承受较大的压力(体力上的改造)。后者将于第4章详述,这里仅就前者说明。
步行技术
图2-13 是利用楼梯进行各种下楼方式以比较着地的冲击力量,从结果得知:下楼方式不同,会大大改变着地冲击的力量。
图2-13 以各种下山的方式,空手走下落差30cm 的阶梯时,着地冲击力的差异。❶普通地下山(亦即边吸收冲击);❷没有吸收冲击急躁地下山;❸将落差分成一半(15cm);❹使用两根登山杖吸收手臂的冲击力;❺背着20kg的背包。试验者是作者本人,各自作10次以上的测试,撷取代表性的数据。
举例来说,❶与❷相比,有无利用膝关节的缓冲,在冲击力量上有很大的差异。登山老手在下山时,会灵活地运用膝关节吸收着地的冲击。明治时代,活跃于日本阿尔卑斯山开拓期的知名向导上条嘉门次,听说教導槙有恒"在山里行走的时候要像猫一般"。
慢慢下山很重要,若跑步下山,冲击力量会倍增。缩小步伐宽度也要重视,遇到30cm的落差时,比起一步就跨下去(❶),最好还是分成两次,一次走15cm下去(❸),冲击力会小得多。
利用登山杖
使用登山杖将着地冲击分散至手臂,能使腿部的冲击力量变小(❹),尤其是中老年登山者,若能善加利用,即可弥补脚力的不足。
但是,若认为只要手持登山杖即可轻松前进那就错了,拄着登山杖只是减轻腿部的负担,但必须注意会增加腕力的负担;换句话说,为了善加使用登山杖,必须具备某种程度的腕力。
脚弱的人,一般臂力也弱,为了让登山杖的效果发挥到最大,平常就必須鍛鍊臂力,登山杖并非是万能的。
减轻背包重量
在前述中,当走下30cm的落差时,腿部会承受两倍体重的冲击力。同样道理,下山时也会从背包承受两倍的冲击力。换句话说,10kg的背包会变成20kg、20kg的背包则变成40kg的负担,背包越重,冲击力也会越大(❺);因此,必须去除不必要的东西,减轻背包重量。
减轻自身的体重
不仅需要减轻背包重量,还不能让自己的体重过重。肥胖的人对体重的支撑能力会降低,所以下山时容易跌倒;还有膝盖和腰部会容易疼痛;像这样的人,必须先进行减重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