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名方之麦门冬汤
中药名方之麦门冬汤
麦门冬汤是中药方剂中著名的治燥剂,被收录于首批《古代经典名方目录》。它由麦门冬、人参、半夏、甘草、粳米、大枣组成,具有清养肺胃、降逆下气的功效。本文将详细介绍麦门冬汤的出处、方义功效及其在现代医学中的临床应用。
麦门冬汤的出处
本方首载于东汉《金匮要略》中的“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篇,原文记载为“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原方中记载的药物剂量为“麦门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参(二两),甘草(二两),粳米(三合),大枣(十二枚)”,煎服法为“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金匮要略》一书因朝代更迭,后世其内容多散见于《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圣济总录》等古籍中。直至北宋时期,多位医学家收录前人传本,共同完成了《金匮要略》的编定,自此刊印,使得后世有完整的《金匮要略》版本参考。到清代,医家或从条文、药物组成入手,或结合临床心得,使得《金匮要略》的研究迅速发展,从而麦门冬汤的方义、方证也更趋于完备。
麦门冬汤的方义功效
本方具有清养肺胃、降逆下气的功效。主治虚热肺痿、胃阴不足证,症见咳嗽气喘、咽喉不利、咯痰不爽、或咳唾涎沫、口干咽燥、手足心热、舌红少苔、呕吐、纳少、呃逆、口渴咽干等。
方中重用甘寒清润的麦门冬,既可养肺胃之阴,又能清肺胃虚热,故以麦门冬为君药;肺胃阴虚故而虚火上炎,使得气机逆上,因此以味辛性温的半夏降逆下气、辛通开结、温燥化痰,且与麦门冬配伍,既能开胃行津以润肺,又使麦门冬滋而不腻,故以半夏为臣药;人参补五脏,粳米与大枣补中益气,三者皆可生津,故而合为佐药;最后以甘草做使,润肺利咽、调和诸药。
麦门冬汤所治的虚热肺痿乃是肺胃阴虚之证,因气火上逆所致。所以病位虽在肺,但究其源头是在胃。土为金之母,胃主津液,胃津不足则肺之阴津亦亏,最终形成肺胃阴虚之证。
因此该方的配伍特点,一是体现“培土生金”法;二是使用大量甘润剂,其中少佐辛燥之品,主从有序,润降得宜,滋而不腻,燥不伤津。诸药合用达到清养肺胃、降逆和中的作用,被誉为开辟甘寒养阴法治内燥的先河。
麦门冬汤的应用
《金匮要略》中对于原方所主治的病证的描述是“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而后世对此的收录记载基本一致。
但也有医家对于麦门冬汤的主治有所发挥。如宋代《圣济总录》中记载“治肺胃气壅,风热客搏,咽喉妨闷”;明代《普济方》中记载“治呕逆”;清代《伤寒论集成》中记载“病后劳复发热者”,清代《罗氏会约医镜》中记载“治土虚不能生金,津液涸竭,虚火逆上,咽喉干燥等证”。虽然其主治与《金匮要略》的原方不同,但究其病机总属虚热,这一点与原方相符合。
加减使用:若伤津伤严重,可原方加沙参、玉竹以养阴液;若阴虚胃痛、脘腹灼热,可原方加石斛、白芍以增加养阴益胃止痛之功。
在现代医学临床应用中,麦门冬汤主要被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如咳嗽、支气管扩张、肺纤维化、肺源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支气管炎、急性支气管炎、慢性咽炎、肺气肿、肺结核、咳血、百日咳、喘证等;其次被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如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萎缩性胆囊炎、胃食管反流病、胃食管反流性咳嗽、慢性结肠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急性胃肠炎、腹泻、呕吐、胃脘痛等;以及慢性尿路感染、痿证、盗汗、鼻衄、口腔干燥症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