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历史上还有谁评价过曹操的一生?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历史上还有谁评价过曹操的一生?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句评价不仅道出了曹操的复杂性格,也成为了后人评价曹操的重要参考。从许劭的初次评价到陈寿的史书记载,再到鲁迅、毛泽东等现代人物的评价,曹操的形象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丰满。本文将为您梳理历史上对曹操的不同评价,展现这位三国时期最具争议的历史人物的多重面貌。
曹操的自我评价
赤壁之战后,曹操在《述志令》中写道:“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这句话展现了曹操的自信与雄心。东汉末年群雄并起,董卓、袁术、孙坚、袁绍、吕布、刘备、张鲁、刘璋、刘表、公孙瓒等各路军阀混战,若非曹操统一北方,不知还要混战多久,百姓又要遭受多少苦难。
陈寿的史官评价
陈寿在《三国志》中对曹操的评价极高,称其“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鲁迅的文学评价
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评价曹操:“其实,曹操是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毛泽东的政治评价
毛泽东在北戴河时评价曹操:“曹操统一北方,创立魏国,那时黄河流域是全国的中心地区。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制,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这些难道不该肯定?难道不是了不起?说曹操是白脸奸臣,书上这么写,剧里这么演,老百姓这么说,那是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还有那些反动士族他们是封建文化的垄断者,他们写东西就是维护封建正统。这个案要翻。”
批评之声
王夫之评价曹操:“曹操父见杀而兴兵报之,是也;阬杀男女数十万人于泗水,徧屠城邑,则惨毒不仁,恶滔天矣。.......操之所以任天下之智力,术也,非道也。”
李宗吾评价曹操:“三国英雄,首推曹操,他的特长,全在心黑:他杀吕伯奢,杀孔融,杀杨修,杀董承伏完,又杀皇后皇子,悍然不顾,并且明目张胆地说:“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心子之黑,真是达于极点了。”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之所以美化刘备,黑化曹操,主要因为两个原因:一是受到正统赞美汉朝的思想影响,二是三国故事在民间就流传多年,老百姓多是文盲,只看当时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谁有时间和精力来分辨是真是假呢?其实现在也一样,大家看电视、看头条,都要分个好坏黑白出来,其实生活除了黑白还有赤橙黄绿青蓝紫这么多种颜色呢,你说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