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道教所称的气到底是什么呢?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道教所称的气到底是什么呢?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tianshifudaoyi.com/home/index/article/id/2163.html

道教中的“气”是一个复杂而深奥的概念,它不仅涉及文字学的演变,更蕴含着丰富的哲学和文化内涵。从自然界的云气到人体的生命之气,从物质的存在到精神的象征,“气”在道教中扮演着多重角色。本文将从文字学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道教中“气”的不同含义及其文化内涵。

道教所称的气到底是什么呢?是想象,还是感受?是理论存在,还是实有其物?这是个难以简单回答的问题,因为在道教气是有多重身份的。

我们先从“气”这个字谈起。《康熙字典》的“气”字条下有:“《说文》:云气也,象形,一日息也,或作氣、炁。又与人物也,今作乞。”这里一口气说了四个“气”,即气、氣、炁、乞。这几个字在历史上曾在一定含义上互相替用,后来逐渐独立表达某种含义了。对“气”的考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人赋予这个字本身的含义。

现在通行的用字是简化的“气”替代了“氣”,可是实质上这曾是两个不同的字。《说文解字》对“气”的解释是:“气,云气也,象形,凡气之属,皆从气。”清代训诂学家段玉裁的注称:“气、氣,古今字。气本云气,引申为凡气之称借为气,假于人之气,又省作乞。”可见“气”本为“云气”之义,后被泛化成指各类气。《逸周书》引用了《诗经》中的:“马之刚矣,辔之柔矣。马亦不刚,辔亦不柔。志气麃薦,取予不疑。”可见,在很早的文献中已有用“气”来表人的整体精神状态(气质)的用法了。这些被泛化的气统统用“云气”之“气”来表达了。

那么“氣”呢?《说文解字》 说:“氣,馈客之刍米也,从米,气声。”氣本意为赠人谷物。秦汉后这个“氣”逐渐取代了“云气”之“气”,替代日久,“氣”的原意反而不显了。古人便为其原本义又造了左为“食”右为“氣”的形声字代替。段玉裁的注释为:“按从食而氣为声,盖晚出俗字,在假氣为气之后。”

对于“气”与“氣”之用法,《说文广义》谓:“其字本作“气”, 但人之元气以谷气而昌,则从米亦可通。《黄帝内经》称为“胃气”,玄家所谓“后天气接先天气”也。或作“无”,则方士撰出之字。”通过对气、氣及无字的来源看,《说文广义》这段话说得并不确切,但其反映了一个基本现实,那就是“气”被“氣”代替后,人们更多地从生命之氣来理解“气”了,而淡化了原本的“云气”含义。

殷墟的卜辞中也有“气”字,不过那个“气”不是“云气”,而是“乞”的异体字。如:“庚申,卜,今日气雨。”再如:“兹气雨,之日允雨。”前条意思是庚申日做了占卜并且乞雨,后条意为求雨了,结果到日子,雨果然下了。这里的“气”是替代“乞”用的。后随着“乞”字的应用,“气”的这个功能消失了。

炁,这个字的古义本就与“气息”相关,加上“火”,表示云气借火热而蕴生。“炁”字初期就是“气”的异体字,但未能流行开来,后成为道教的专用字。《广韵》说:“气,气息也。炁同上,出道书。”道教赋予“炁”字更多的含义,一方面是为了与自然之气区别开来,“炁”为人身之气,真气;另一方面,内丹家在“无”“火”上大做文章,讲丹道学的意识火候之类。如《梅华问答编》说:“先天之祖炁,乃隐于祖宫,日生而化后天,故有先天‘炁’后天‘气’之别,先天之炁,隐于祖宫不可见,后天之气有口鼻出入,故可以见。”

早期还曾有“气”下加上“火”的“气”,战国文物《行气铭玉杖饰》上的“气”就是这个字,这个字含义与“炁”类似,因未能流行,这个“气”也比较陌生。

道教的“气”基本上是三“气”并用的,用“气”指自然之气,用“氣”指水谷之气,用“炁”指修炼之气。但是在道教的很多文献中经常见几种“气”之间自由转换,因为按照一元气论,世界本身就只有一个“气”,它充斥整个宇宙,又贯穿一切事物。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