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易性癖的心理健康挑战:从身份认同到社会接纳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易性癖的心理健康挑战:从身份认同到社会接纳

引用
腾讯
8
来源
1.
https://new.qq.com/rain/a/20241105A07VIL00
2.
https://www.sohu.com/a/795775388_401908
3.
https://36kr.com/p/2838705615882887
4.
https://new.qq.com/rain/a/20241119A0427G00
5.
https://m.baidu.com/bh/m/detail/sv_3572710061230689287
6.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80%A7%E5%81%8F%E9%9B%A2
7.
https://www.marieclaire.com.tw/beauty/health-fitness/78884
8.
https://lausanne.org/zh-hans/report/%E4%BD%9C%E4%B8%BA%E4%BA%BA%E6%84%8F%E5%91%B3%E7%9D%80%E4%BB%80%E4%B9%88%EF%BC%9F/%E6%80%A7%E4%B8%8E%E6%80%A7%E5%88%AB
01

一个“重生”故事:当男孩被困在女孩的身体里

小迈的故事,是一个关于自我认同和勇气的故事。

从小学到研究生,小迈一直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成绩优异,规划清晰,从不惹事。但在这个看似完美的外表下,隐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小迈一直认为自己是个男孩,而不是出生时被指派的女性。

“在我认知里,我从来就是个男生。”小迈回忆道。这种认知从幼儿园就开始了,他喜欢班里的女生,和男生一起玩小汽车、卡片,甚至在学校里几乎不去上厕所,只因为不想被看见进入女厕所。

这种内心的挣扎持续了20多年,直到大学时期,小迈偶然在贴吧看到一个关于“跨男”的帖子,才得知原来这种困扰是可以解决的。从那时起,他开始了自己的“重生”之路:激素治疗、手术,一步步走向自己真正的性别认同。

小迈的故事,是众多跨性别者的真实写照。他们不是因为外貌或行为而选择改变,而是出于最深层的自我认同。这种认同感如此强烈,以至于他们愿意冒着巨大的风险和代价,去追求真实的自己。

02

易性癖:一种特殊的身份认同

易性癖,也被称为跨性别(Transgender),指的是一种性别认同与生理性别不符的心理状态。跨性别者可能在出生时被指派为男性或女性,但他们的内心深处却认同另一种性别。这种认同感通常在童年时期就已形成,并持续影响着他们的一生。

跨性别者的身份认同危机,往往伴随着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他们可能会经历持续的焦虑、抑郁和自我否定,这些情绪会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日常交往到职业发展,无一幸免。正如小迈所说:“在知道可以做手术之前,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没有未来的人。”

跨性别者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源于内在的认同冲突,还来自于外界的压力和偏见。社会对性别的刻板印象,以及对跨性别者的误解和歧视,都可能加剧他们的心理负担。这种双重压力,使得跨性别者更容易陷入心理健康困境。

03

寻求解脱:跨性别者的治疗之路

面对跨性别带来的心理困扰,医学界提供了多种解决方案。其中,最常见的是激素治疗和性别重置手术。

激素治疗通过注射或口服异性激素,帮助跨性别者在生理上更接近他们认同的性别。这种治疗可以带来声音、体毛、肌肉等多方面的变化,让跨性别者在外观和感觉上更符合自己的性别认同。

性别重置手术则是更彻底的解决方案。这种手术可以改变跨性别者的生殖器官,使其在生理上完全转变为他们认同的性别。虽然手术风险较高,但对许多跨性别者来说,这是实现自我认同的重要一步。

除了医学治疗,心理支持也是跨性别者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的心理咨询可以帮助他们应对身份认同危机,提供情感支持和应对策略。同时,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同样不可或缺。理解、接纳和包容,是帮助跨性别者走出心理困境的关键。

04

从“精神疾病”到“性别不一致”:社会认知的演变

在过去,跨性别行为曾被视为一种精神疾病。在DSM-4(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中,这种状况被称为“性别认同障碍”(Gender identity disorder)。而在世卫组织的ICD-10(国际疾病诊断分类第十版)和中国的CCMD-3(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与分类第三版)中,它则被称为“易性症”。

然而,随着对性别认同理解的深入,这种观点逐渐发生了改变。2013年发布的DSM-5中,性别认同障碍被重新定义为“性别烦躁”(Gender dysphoria)。这一变化标志着跨性别行为从“疾病”向“身份认同”的转变。2019年确立的ICD-11进一步将这一概念更新为“性别不一致”(Gender incongruence),进一步淡化了其病理属性。

这种认知的转变,反映了社会对性别多样性的接纳程度不断提高。跨性别者不再被视为需要“治疗”的病人,而是拥有独特性别认同的个体。这种转变不仅有助于减少对跨性别者的歧视,也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社会支持和理解。

然而,这种转变也带来了一些争议。一些人担心,将跨性别行为“去病化”可能会忽视其背后可能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例如,有研究表明,部分跨性别者的性别认同困扰可能与童年创伤或心理障碍有关。因此,即使在“去病化”的背景下,提供适当的心理支持和干预仍然是必要的。

跨性别者的故事提醒我们,每个人都有权追求真实的自我。无论是通过医学治疗还是心理支持,社会都应该为他们提供理解和帮助。正如小迈所说:“如果可以接受对方的性癖好,在不违反法律的情况下,透过满足双方的性需求、性癖好,达到彼此的性高潮,是最理想的状态。”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跨性别者创造一个更加包容和理解的社会环境。只有这样,每个人才能真正实现自我认同,过上真实而幸福的生活。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