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罗非班在缺血性卒中治疗中的应用:药代动力学和给药途径对比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替罗非班在缺血性卒中治疗中的应用:药代动力学和给药途径对比
引用
丁香园
1.
https://3g.dxy.cn/bbs/topic/51146475
卒中是导致人类高残疾率和高死亡率的主要疾病之一,且复发率高,疾病负担沉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支持替罗非班可作为缺血性卒中、颅内动脉瘤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血管内治疗的辅助治疗选择。本文将从药代动力学和给药途径两个方面,为大家详细解读替罗非班在缺血性卒中治疗中的应用。
替罗非班的药理机制和药代动力学
替罗非班是一种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通过选择性竞争抑制GPⅡb/Ⅲa受体,阻止血小板聚集,从而发挥抗血栓作用。其主要特点包括:
- 快速起效:静脉注射后5分钟内即可达到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达峰时间<30分钟,1小时内即可达到稳态血浆浓度。
- 半衰期短:半衰期为1.4~1.8小时,需要持续给药,大约50%的患者在停药4小时后血小板聚集功能恢复。
- 代谢途径:主要经尿路及胆道排出,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调整剂量。
替罗非班的给药途径和剂量
替罗非班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推荐给药途径包括静脉内给药和动脉内给药。一项由首都医科大学玄武医院等机构联合发起的队列研究,纳入了821例接受血管内治疗并成功AIS患者,通过倾向值评分匹配法(PSM)匹配后最终三组各纳入101例基线特征平衡的患者。研究结果显示:
- 有效性:无论静脉给药抑或动脉给药,缺血性卒中患者院内死亡率(P=0.013)和3个月内死亡率(P=0.033)均显著低于不使用替罗非班患者。替罗非班静滴联合动脉给药组的患者在3个月时的mRS评分明显优于未接受替罗非班和替罗非班静脉给药的患者。替罗非班静滴联合动脉给药组有49%的患者改良Rankin评分达到0~2,而如果仅静脉滴注,这一比例仅有32.6%。
- 安全性:无论静脉给药抑或动脉给药,替罗非班均不增加出血风险。与未使用替罗非班组相比,替罗非班静注联合动脉给药组未增加颅内出血(30.7% vs. 37.6%, P > 0.05)和症状性颅内出血 (6.9% vs. 17.8%, P> 0.05)的风险。
关于给药剂量,推荐的给药剂量和方式为:
- 静脉给药:负荷剂量0.4 μg/(kg·min)持续30 min(总剂量不超过1mg),后静脉泵入0.1 μg/(kg·min)维持24h。
- 动脉给药:剂量为0.2~1.0mg,以1mL/min替罗非班的速度输注,每2~3 min增加0.1 mg,根据血栓负荷而定,直至血管造影检查提示血栓溶解;或通过微导管注射每分钟总剂量0.2 μg/kg,15min后如血管开通,则通过静脉继续注射0.1 μg/(kg·min)。
不良反应及处理
替罗非班的主要不良反应包括出血和血小板计数减少。其中,出血多为轻微出血,严重出血(包括颅内出血、腹膜后出血和心包积血等)极为罕见。血小板计数减少发生率为 0.5%~2.0%,通常发生于用药1~24小时,停药1~6 天后(平均2.1天)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
总结
替罗非班在缺血性卒中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其快速起效、半衰期短、安全性高的特点使其成为一种理想的抗血栓药物。静脉给药和动脉给药两种途径均能有效降低卒中患者的死亡率和改善神经功能,且不增加出血风险。在临床应用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和剂量,并密切监测不良反应。
热门推荐
新媒体时代竖屏微短剧的创作策略
拥抱可以缓解压力!
手掌干燥,究竟是何原因?一文告诉你如何护理
超实用!专家教您科学护肤
妇科检查有必要吗?为什么要做妇科检查?
“常扫三地,家中才顺”:厨房、客厅、卧室的清洁指南
客厅清洁小妙招,让家居更整洁
血浆置换治疗视神经脊髓炎有效吗
邯郸秦始皇出生地纪念馆:一座见证千古一帝成长的纪念馆
从邯郸到咸阳:秦始皇的成长与复仇之路
台式电脑可以用服务器内存条吗?全面解析兼容性与性能考量
李时珍: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
《细胞》特刊:古基因组揭秘人类进化之路
“郧县人”3号头骨:百万年前的人类密码
《熊出没·逆转时空》票房破五亿,陈楚生主题曲功不可没!
苹果带头打破薪酬保密,天津科技公司如何应对?
张韶涵《三万年之前》:一首跨越时空的温情之歌
快手助力《熊出没》春节档再创佳绩
VG丶易瞳教你玩转国服榜一马超!
王者荣耀马超:无尽电刀破军流,极致输出秒杀敌方
新赛季马超出装攻略:国服玩家亲测!
荣耀手机清理马赛克,你get了吗?
视神经脊髓炎的康复治疗方法
濮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免疫亚专业组精准诊疗神经免疫性疾病
五龙山探秘:徒步六日游解锁自然奇观
熊出没新游上线:机甲大战光头强!
《熊出没·逆转时空》:春节档亲子互动新宠
从“五毛特效”到60亿票房:《熊出没》如何成为国漫顶流?
《熊出没·伴我“熊芯”》:角色塑造的突破与创新
罗斯福新政:经济复苏的历史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