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第837课:康熙用“胤”给儿子命名的用意是什么?
《说文解字》第837课:康熙用“胤”给儿子命名的用意是什么?
“胤”字在现代汉语中属于二级通用规范汉字,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本文将从《说文解字》出发,深入探讨“胤”字的字源、字义及其在历史上的应用,揭示这个汉字背后的文化内涵。
“胤”字读作yìn。《说文解字》解释道:“胤,子也相承续也。从肉,从八,象其长也;从幺,象重累也。”这是一个会意字,本义指子孙相承。
让我们先来看一下“胤”字的字形演变:
上古金文中的“胤”字,字形与现在的“胤”字区别不大,正如《说文》所述:“从肉,从八,象其长也;从幺,象重累也。”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进一步解释:“八,分也。骨肉所传,支分派别,传之无穷。幺亦象重絫也。‘絫’俗作‘累’,上非‘幺麼’之‘幺’,直像其重累之意。”《说文》所记的古文,左右不从“八”,而是两只手,因此,也有“分”的意思。
具体来说,“肉”代表骨肉,两边的“八”代表分支、派系。段玉裁认为“幺”指的是重累之累,即层层累叠之义。当然,“幺”也可直接视其为其本身所象之形,即《说文》所说,“象初生之子”。
其会意方法是:人们生下的孩子,经过累世繁衍,又不断分出分支派别,合起来表达子孙繁衍、传承之义,即子孙相承。
例如,在《史记·五帝本纪》中,五帝的世系就是累世繁衍又分出分支派别的。如图:
(《史记》五帝传承世系图)
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中指出:“按从八犹从分,分祖父之遗体也。从幺如丝之继续也。会意。”他也认为是会意,字形分析略有区别,总之,“胤”是个会意字,本义是子孙相承。
《国语·周语下》记载:“胤也者,子孙蕃育之谓敢。”所谓“胤”,是指子孙生息繁衍。或许就是因为“胤”字本义是子孙相承,因此,帝王家为求子孙生息繁衍,就常常以“胤”入名。当然,这只是他们心中的愿望,并不代表他们就真的能达到目的,康熙给儿子们取名都有“胤”,但“九子夺嫡”,实在是骨肉相残得厉害。
(“九子夺嫡”示意图)
当名为“胤禛”的第四子继承皇位并坐稳江山时,康熙的其他名字里有“胤”字的儿子,大多都没落个好结局。
(电视剧《雍正王朝》剧照)
“胤”字在本义之外,还有其他用法:
嗣;后代。《玉篇·肉部》:“胤,嗣也。”《诗·大雅·既醉》“君子万年·永锡祚胤。”毛传:“胤,嗣也。”敬祝伟大的君王万寿无疆,上天永赐您福禄浩远子孙兴旺!《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杜预注:“胤,嗣也。”凡、蒋、邢、茅、胙、祭各国,是周公的后代。
继续。《尔雅·释诂上》:“胤,继也。”《书·高宗肜日》:“罔非天胤。”没有不是天命的继续。按:这句话《史记》引用时作“罔非天继”。
通“引”。用法有二:a、连引。左思《魏都赋》:“延阁胤宇以经营。”吕向注:“言阁道栋宇相连引也。”b、曲调。马融《长笛赋》:“详观夫曲丛之繁会丛杂。何其富也。”李善注:“胤,亦曲也。字或为引。”
古国名。《书·胤征》:“胤侯命掌六师。”孔颖达疏:“胤国之侯受命为大司马,掌六师。”命令胤侯为大司马掌管六军。
“胤”字的小篆写法如图:
(胤字的小篆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