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纳税是小米64倍?请不要再捧杀华为了
华为纳税是小米64倍?请不要再捧杀华为了
近期,关于华为纳税的讨论再次成为舆论焦点。有观点称“华为纳税是小米64倍”,这种说法是否准确?本文将从税收数据、产业贡献等角度,为您解析这一争议。
真数据背后的假解读
“华为纳税千亿,吊打所有大厂”的说法始于2023年。当时有财经自媒体宣称“华为年纳税额903亿,小米只有14亿”,这一说法迅速在网络上传播。但实际上,这种比较存在严重的误导。
以2023年为例,华为营收7041亿,小米营收2710亿,华为是小米的2.6倍。在企业所得税方面,华为为106亿,小米为45亿,华为是小米的2.4倍。这些数据基本符合两家公司的业务规模。
所谓“华为纳税总额千亿”,主要计入了增值税,约占“总额千亿”的八成。这种统计口径不同的比较,纯属不讲武德。企业财报通常不会公布增值税,因为增值税本质上是一种由消费者负担的间接税,企业只是代收代缴的角色。
制造业与服务业的税收贡献
一直以来,社会上广泛流传“制造业是税收贡献主力,第三产业税收贡献低”的说法。然而,这并非实情。十三五期间,第三产业在GDP和税收中的占比均稳定上升。2020年,占GDP54.5%的第三产业在全国税收中占比已经达到了58.1%。而且,第三产业的企业所得税贡献更为突出,贡献了更多的直接税。2022年在GDP中占比53.5%的第三产业,贡献了64.5%的企业所得税。
中国制造业的税收贡献能力与其产能规模、战略地位并不匹配。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利润率普遍偏低,国内上市的制造业企业的平均利润率仅为2.5%,大量中小微企业更是在1%的“生死线”附近徘徊。利润低,企业所得税当然不会高,甚至很多制造业企业要靠税收优惠政策、政府补贴维持运转。
华为的未来:服务生态
制造业的升级转型,不能把目光局限在制造业“硬核技术”的突破。制造业自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发展至今,形成了高度成熟的分工体系。每一个分支的“硬核技术”都是大量前置“技术点”的积累,突破的难度越来越大,迭代的步调大幅趋缓。
制造业的发展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闭门造车”,而是整个经济体系多部门协同发展的共同作用。比如,今天的全球供应链体系不是制造业自身的突破,而是集装箱运输为代表的物流革命开的局,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毕其功。
1956年,美国企业家麦克莱恩的“理想X号”装载着58个铝制集装箱从纽瓦克港出发,开启了集装箱海运的时代
制造业的升级转型,需要向高端服务业转向。华为的未来,取决于服务生态。制造业和服务业没有明确的边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无论是“偏软”还是“偏硬”,大家都值得尊敬。
因此,既没有“华为吊打其他大厂”的事实,也不该有这样的舆论倡议。对华为而言,未来十年内,如何服务和支持好鸿蒙系统,使鸿蒙培育出自己的原生超级App,如何在促进数实融合的道路上带领中外企业合作共赢,这才是一个根本性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