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军的“大锤”超前于时代的240毫米火炮
德军的“大锤”超前于时代的240毫米火炮
在二战期间,德国研制了一种口径达240毫米的重型火炮——K3。这种火炮不仅拥有惊人的射程和威力,还在技术上进行了多项创新。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这款超前于时代的重型火炮。
研制背景
1935年,德国莱茵金属(Rheinmetall)公司开始研发一种高威力的240毫米重炮,该火炮后来被德国国防军(Wehrmacht)列装,并正式命名为24 cm Kanone 3(K3)。这门火炮成为德国最具特色的远程火炮之一,专门用作高度机动化的远程打击武器,能够对敌军纵深的战略目标进行远距离精确打击。
K3的首次试射于1938年完成,随后在1939年正式投入量产,并装备至德国国防军预备队(RGK)第83摩托化重炮营(83. motorisierte schwere Artillerie-Abteilung)。战前,该炮营仅配备了两个炮兵连(每连2门火炮),而非标准编制的三个炮兵连。当时,该部队配备的K3火炮共拥有979发炮弹。
生产与列装情况
1941年,在原定20门K3火炮的订单中,莱茵金属公司仅完成了6门,因此生产任务被转交给克虏伯(Krupp)公司。此时,军方还将生产目标提高到了40门。然而,克虏伯公司同样未能完成生产计划,最终仅交付了6门K3火炮,这些火炮随后被编入德国国防军预备队第84摩托化重炮营(84. motorisierte schwere Artillerie-Abteilung)。
K3的弹药采用分装式发射药包,配备24 cm Granate 35型高爆弹(HE),其技术特点如下:
- 炮弹重量:152.3千克
- 炸药装药量:17.6千克TNT
- 炮弹带有8道导向凸缘,能够精准匹配火炮膛线,确保燃气密封性并提升射击精度。
K3的最大射程可达37,500米(37.5公里)。火炮质量庞大,行军状态下的总重量可达82吨。有一种广泛流传的观点认为,K3的名称中的数字“3”代表了其射程大约是30多公里。
作战表现与技术改进
战争爆发后,K3的弹药设计暴露出了一些不足,导致其无法完全满足战场需求。因此,德国军方对K3进行了以下改进:
- 改用标准化的导带设计,提升弹道稳定性。
- 更换火炮身管,采用72条膛线的标准身管,以提高炮弹旋转稳定性。
- 优化弹药装填流程,通过设置可折叠弹药输送槽(装在火炮上部炮架),使得炮弹和发射药包能由炮组成员手动装填,提高操作效率。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K3火炮主要由两个摩托化重炮营使用:
1.第I/84营(I./84 Abteilung):下辖三个炮兵连,每连配备2门K3火炮
2.第II/84营(II./84 Abteilung):同样下辖三个炮兵连,但除了K3火炮外,还装备了一些捷克制造的240毫米火炮
其中,第II/84营被部署到爱沙尼亚,担负德国海岸防御任务,目的是封锁苏联波罗的海舰队(Baltic Fleet)的出海口,使其无法突破芬兰湾进入大西洋。
实验用途与射程突破
除了实际作战应用,K3火炮还被用于各种火炮技术。以下几种特殊版本曾被测试:
1.加大膛线数量的炮管,提高炮弹初速和精度。
2.滑膛炮管版本,探索无膛线火炮的可行性。
3.锥膛炮版本(240/210毫米)
- 采用渐缩式炮管,使得炮弹在出膛时获得更高初速。
- 发射119千克高爆弹时,炮口初速可达1113米/秒
- 最大射程提升至51,500米(51.5公里)
尽管如此,即使在标准配置下,K3仍然是二战期间最先进的远程火炮之一。战争结束时,仅剩5门K3仍在服役,它们一直被用于战斗,直到战争终结。
参数数据
- 全重:54,866千克
- 炮管长度:13.102米(55倍口径)
- 炮弹重量:151.4千克
- 口径:238毫米(9.4英寸)
- 炮闩类型:水平滑楔式炮闩
- 后坐系统:双重液压气动式
- 射速:每4-5分钟1发
- 炮口初速:970米/秒
- 最大射程:37,500米(37.5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