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近视的危害与防控
高度近视的危害与防控
高度近视不仅影响视力,还可能引发多种严重的眼部疾病。据统计,全球约30%的人口患有近视,其中10%可能发展为高度近视。在中国,青少年与儿童的近视问题尤为严峻,6至18岁学生群体中超过半数已患有近视。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高度近视的危害、易感人群以及有效的防控措施。
高度近视的危害
高度近视分为单纯性高度近视和病理性高度近视。单纯性高度近视在成年后度数趋于稳定,而病理性高度近视则会持续进展,导致眼轴过度延长和屈光度数不断增长。这种持续的变化可能引起眼底黄斑部结构损伤,大大增加进展为病理性改变的风险。
高度近视患者更容易患上多种致盲性眼病,包括白内障、青光眼、近视性黄斑变性、视网膜脱离和近视性视神经病变等。其中,病理性近视引起的视网膜病变已成为我国不可逆性致盲性眼病的主要病因。
哪些人容易发展为高度近视
高度近视的发生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遗传因素
研究表明,高度近视具有显著的遗传倾向性。如果父母中有一人患有高度近视,其子女患高度近视的风险将增加2.99倍;如果父母双方都患有高度近视,风险将增加10.74倍。
环境因素
影响高度近视进展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
- 近距离用眼负荷
- 户外活动时长
- 书写姿势
- 受教育程度
- 饮食营养
- 家庭学校光环境
- 电子产品使用时长
- 睡眠时长
此外,教育压力也被证实与高度近视率密切相关。提前一年入学的儿童,其高度近视风险将增加1.4倍。
如何判断是否为病理性高度近视
一般来说,近视在18周岁后基本趋于稳定。如果在18周岁前已发展为高度近视,且在18周岁后度数不再明显增长,那么可以判断为单纯性高度近视。如果在18周岁后近视度数仍然每年都在增长,对应的眼轴不断延长,那么可以判断为病理性高度近视。
如何预防高度近视
高度近视是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针对不同阶段的近视特征,可以采取不同的防控措施。
近视前期
重点关注具有高度近视家族史的儿童,可尽早开展基因筛查,评估高度近视风险。建议儿童每天户外活动2小时以上,严格控制近距离学习时间,保持充足睡眠,合理饮食,控制电子产品使用时长,改善用眼环境。同时,建立屈光档案,每年进行2次眼健康检查。
低中度近视期
重点控制近视度数进展速度,降低高度近视发生率。应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例如持续保持充足的户外活动时间,严格控制近距离工作总量,减少单次近距离工作持续时间等。每3-6个月检查一次视力状态,及时了解近视进展情况,合理制定配镜处方并正确配戴。临床研究表明角膜塑形镜、多焦点软性角膜接触镜、近视防控相关框架眼镜和低浓度阿托品具有一定的近视控制效果,能够延缓35%~80%近视进展。
高度近视期
重点降低不可逆性视觉损害,降低眼底病变发生率。需要定期检查眼底,注意高度近视眼底并发症的防范和治疗。严密监测眼轴或屈光度增加对眼底及视功能的影响,及时评估临床干预措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防止或减少眼部碰撞,减少重体力劳动及剧烈运动。遇到眼前有黑影、出现闪光感或视力下降时,必须尽快就医,检查视网膜是否有裂孔、脱离等问题。对于眼底病变明显呈现出进展性,尤其存在明显后巩膜葡萄肿、黄斑病变等,可考虑后巩膜加固治疗等处理。
本文专家供稿单位: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