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用血管用了9年后"爆裂",紧急手术成功救下患者生命
透析用血管用了9年后"爆裂",紧急手术成功救下患者生命
慢性肾病发病率高达10.8%,我国需要通过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的终末期肾病患者数接近百万规模。近日,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通路中心成功抢救了一名因长期透析导致血管假性动脉瘤破裂的患者,专家提醒患者要做好透析通路的监测和管理工作。
高达10.8%的慢性肾病发病率,再加上人口老龄化和诱发肾病的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高发。我国需要通过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的终末期肾病患者数接近百万规模。其中,有超过70万人需要每周三次以上将血液引流到透析机内过滤血液以维持生命。而保证血液导出的通道,就成了患者群的生命通路,它一旦感染、破溃、爆裂,可危及通路所在肢体甚至患者的生命。
日前,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通路中心联合肾内科就为一名因长期透析导致右侧上肢血管假性动脉瘤并破溃大出血的患者实施了紧急手术干预,成功紧急止血并切除假性动脉瘤。“此类假性动脉瘤如果发生在院外,只需3分钟就可能因为大出血而致死。”现场抢救专家、医院血管通路中心胡波教授表示道。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通路中心胡波教授和医护团队在为患者实施紧急手术。
今年49岁的吴女士因糖尿病肾病,12年前就进入到了终末期阶段,每周必须接受至少3次的血液透析。就是将体内血液引流至体外,经一个由无数根空心纤维组成的透析机,血液与含肌体浓度相似的透析液在一根根空心纤维内外,通过弥散、超滤、吸附和对流原理进行物质交换,清除体内的代谢废物、维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同时清除体内过多的水分,并将经过净化的血液回输体内。9年前,医生们在吴女士的右上臂建立了透析通道,每一次透析都是将两个接口接驳在了其右上臂血管上构建循环通路。
但频繁的血透,使她的血管条件变得越来越差、血管壁也越来越薄,加上高频密度的血管穿刺,她的右上臂血管通路开始出现了血透过程中非常高发、凶险的并发症——动静脉内瘘假性动脉瘤。流经该处的血液不断冲击假性动脉瘤薄如蝉翼的血管壁,一旦破裂就会出现致命的大出血。“此类大出血如果发生在院外,得不到及时控制,患者在3-5分钟就会因为失血而死亡。”胡波教授表示。
吴女士所在的基层透析中心显然无法处理这么凶险的病症,她被辗转送到了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进行治疗。医院肾内科主任刘璠娜在为其提供了初步诊断、治疗后,又迅速将其转送到了专门负责透析病人通路维护的血管通路中心。
“当时患者的假性动脉瘤实际上已经膨胀,在右手臂上形成了一个成人拳头大小肿包,随时可能破裂,异常凶险。”胡波当即表示,必须马上急诊手术摘除假性动脉瘤,避免出现悲剧性结局。
患者用于透析一侧的手臂上鼓起了一个拳头大小的包,一旦破裂,3-5分钟就可致死。
吴女士很快被紧急推上了手术台。就在手术团队打开患者的束缚胶带准备进行手臂消毒时,硕大的假性动脉瘤像瞬间失去了管束一样破裂了,大量血液喷涌而出,短时间出血量超过500毫升左右。“患者本就是一位长期透析的肾脏病人,体重只有40多公斤,如此大量的出血已经相当凶险。”
面对紧急情况,手术室医护人员在胡波的指挥下做出了迅速反应,启动了紧急止血程序。一方面不断加大止血带的压力,另一方面派出专门的医务人员双手加压按住了肱动脉和内瘘吻合口,最后则开通了紧急输血通道为患者补充血制品。在一系列精准止血方案加持下,吴女士的大出血被止住了。手术团队则立即利用这一难得的时间窗口,快速地完成了假性动脉瘤的切除手术,患者的生命体征也逐渐稳定了下来。
“我们计划在患者的基本情况稳定后,再在其右手的血管上端高位重建一个用于透析的动静脉瘘,以保证患者能够继续通过右手来进行维持生命的血液透析。”
胡波教授表示,对于需要通过血液透析来维持生命的尿毒症患者而言,无论是使用自体动静脉瘘还是人工血管内瘘技术,如果维护得当,是可以保证通路长期使用的。一旦该处通路出现了毁损,肾内科专家还可以在同一条血管的近心端再建通路。“尽力维护好通路的前提下,透析病人一侧上肢通路使用十年以上没有问题。将四肢都充分利用上的话,血透通路的使用时间就可以更长。”
目前我国的血透病人在80万左右,广东省就超过了10万,是全国血透患者数最多的省份。对于这些血透病患,胡波建议患者自己也要做好透析通路的监测和管理工作,一旦发现透析血管出现触觉能及的杂音、震颤,血管通路上表皮出现外观上的隆起、鼓包,就应该立即找肾内科专家或血管通路医生明确诊断干预,及时排查隐患,保证生命通道的顺畅。
本文原文来自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