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伤防治:髋部撞击症
损伤防治:髋部撞击症
髋部撞击症是一种常见的运动损伤,主要表现为髋部疼痛和活动受限。这种病症可以分为髋关节撞击症(FAI)和髋关节外撞击症两大类。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两种撞击症的定义、类型、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预防这一疾病。
髋关节撞击症(FAI)
什么是髋关节撞击症?
“撞击症”并非来自外力的撞击,而是髋关节相关结构的形态异常,导致运动中的相互挤压。简单比喻,髋关节像“头戴帽子”,股骨头是头,髋臼是一顶帽子,盂唇是保护头和帽子的“内衬”。髋关节撞击综合症就是“头”和“帽子”不合适,会发生摩擦撞击,导致相应症状,还会继发盂唇(内衬)损伤。
髋关节撞击综合征(FAI)一般指股骨头-髋臼撞击,是中青年患者髋部疼痛的最常见的原因之一。FAI导致髋臼侧的盂唇和髋臼缘的关节软骨损伤,引起髋关节慢性疼痛和活动受限。如果没有接受适当的治疗,FAI最终可能发展为髋关节骨关节炎,后期不得不行关节置换手术。
髋关节撞击症有哪些类型?
- 凸轮(CAM)型撞击(头“印堂”大),股骨头颈处凸出
- 钳夹(PINCER) 型撞击(帽檐大):帽檐(髋臼缘)凸出
- 混合型(头“印堂”大,帽檐也大):股骨头颈处凸出+髋臼缘凸出
髋关节撞击症有什么临床表现呢?
- 无明显诱因起病,可能有外伤和过度运动史
- 髋部疼痛:
- 绝大多数髋前方疼
- “C”字征,患者会以此表示腹股沟区的慢性疼痛
- 深蹲、久坐站起、长距离行走之后明显加重
- 有的患者穿鞋袜、开车会受到影响
- C字征,疼痛范围为虎口区域
- 活动受限: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屈曲外展外旋受限
- 部分病情可能有髋关节绞锁和不稳感
*注意:诊断髋关节撞击症,需要“单髋磁共振”,目前国内大多数医院都是双髋MRI,不能用于髋关节盂唇损伤的评估。
髋关节撞击症如何治疗?
保守治疗
主要适用于髋关节疼痛对日常生活和工作影响不显著者,主要措施有避免体力劳动、过量运动及长距离行走;避免引起碰撞的髋关节运动方式,如尽量不要过度屈曲髋关节、降低剧烈活动等,治疗可选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及软骨保护类药物、局部冲击波治疗等,但非手术治疗并不能真正的去除病因,不能从根本上解除关节的继续退变。手术消除产生撞击的因素
手术方式:传统开放手术:切口长、创伤大、术后恢复时间长。
髋关节镜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效果好等优势。
髋关节外撞击症
髋关节外撞击(extra-articular hip impingement, EHI)是由股骨近端与骨盆和/或它们之间的软组织异常或过度机械撞击引起的。常常与关节内撞击合并存在,临床表现也相似,容易漏诊误诊。
关节外撞击有哪些类型?
根据病理机制:
- 髂腰肌撞击(IPI)——髂腰肌腱与前方髋臼盂唇发生撞击
- 髂前下棘撞击(SSI)——髋臼髂前下棘与股骨颈前方发生撞击
- 坐骨股骨撞击(IFI)——坐骨结节与股骨小转子撞击造成股方肌卡压
- 大转子骨盆撞击(GTPI)——股骨大转子与髂骨发生撞击,又称为大粗隆滑囊炎
- 髋关节内侧滑膜皱襞撞击(PFI)——髋关节外周间室的内侧滑膜皱襞与轮匝韧带发生撞击
- 臀深间隙综合征(DGS)——坐骨神经在臀深间隙被肌肉、纤维束、疤痕等组织卡压,引起坐骨神经痛
关节外撞击有什么临床表现呢?
通常表现为髋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和关节弹响,和FAI的表现相似,过量活动或久坐时明显,坐骨股骨撞击可有臀部后上方疼痛,大转子骨盆撞击可有大腿外上侧疼痛。
关节外撞击如何诊断?
- 体格检查
- 影像学检查(X线平片、CT、MRI)
- 关节镜下探查
如何治疗关节外撞击?
- 保守治疗:休息、改变运动方式、口服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物、局部封闭治疗、理疗等。
- 手术治疗:松解肌腱或对异常骨性解剖结构行切除/截骨手术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号"积极科普的 公济运动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