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为何说“怕什么来什么”?良知本能与私心杂念,如何抉择和平衡?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为何说“怕什么来什么”?良知本能与私心杂念,如何抉择和平衡?

引用
网易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OHAMA9C0541CCRT.html

“怕什么来什么”这句话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我们内心的恐惧和私欲往往会成为现实。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这一现象的视角,他认为真正的“鬼”不在外面,而在我们心里头,源于个体内心“养”出来的。

心中的“鬼”与恐惧

我们常说“怕什么来什么”,你贪财,就会撞到财鬼;你好色,就会撞到色鬼。这些“鬼”并非外界实体,其实就是我们心中那些恐惧和私欲的影子。

就像王阳明说的那样,我们真正怕的“鬼”,其实不在外面,而在我们心里头,是源于个体内心“养”出来的。这些内心的“鬼”,说白了,就是我们内心的恐惧,源于我们的私心和对外界的不确定。

尼采有句话说得好:“当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

这句话其实就是告诉我们,当我们内心充满私欲和恐惧时,我们也会被这些东西所控制和吞噬。

举个简单的例子。很多人在工作上碰到难题时,就会焦虑得不行,害怕自己完不成任务,或者丢了饭碗。但其实,这种恐惧并不是工作本身带来的,而是因为我们太担心失败,过于怀疑自己的能力了。这些内心的“鬼”,让我们在困难面前变得更加脆弱。

王阳明强调“致良知”,认为这是破除私欲、实现内心自由的关键。然而,大多数人的人生,都在追求声色货利,良知早已抛之脑后,私欲占上风。

比如一些官员,讲究吃喝玩乐,在权力面前迷失自我,利用职权之便收受贿赂,为亲属或特定关系人谋取不正当利益。一些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不顾环境保护法规,肆意排放污染物,破坏生态,影响饮水安全和生态平衡;又比如网络上的一些自媒体,为了吸引眼球、赚取流量,不惜编造虚假信息,传播谣言,煽动社会情绪。

这些现象的背后,说到底就是个体在追名逐利时,将内心的良知给抛到了九霄云外,而私欲则像野草一样疯长。

当然,人不可能没有欲望,欲望是推动我们前进的动力。然而,欲望一旦过度,就会变成私欲,成为困扰我们的“心中贼”。

王阳明曾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说的不过如此。

良知与私欲的平衡

关于私欲的问题,王阳明和弟子曾有过这么一段对话:

有一天,陆澄,王阳明的弟子,收到了一封家书,信中焦急地告知他儿子病情危急。由于相隔甚远,无法立即相助,陆澄心中充满了哀愁。

王阳明注意到了陆澄的异样,询问缘由后,便问他:“你这样忧愁,对你儿子的病情又能有多少帮助呢?”

陆澄苦笑了一声,回答道:“确实没什么帮助。”

王阳明接着说:“那么,你应该试着让自己快乐一些。”

陆澄闻言,几乎要跳起来,儿子病危,不哭也就算了,竟然还让自己快乐,这岂不是太无情了?

王阳明看透了陆澄的心思,解释道:“我常让你们在实践中修炼心性,现在就是一个好机会。如果你错过了,平时把心学思想说得再好,也只是空话连篇。”

陆澄一愣,问道:“那我现在该怎么做来修炼心性呢?”

王阳明耐心讲解道:“父亲爱儿子,这是良知的本能。但良知所说的对,指的是天理。之所以称为‘天理’,是因为它有个适中的度,一旦过了这个度,就变成了私心,就不再符合天理了。”

陆澄反驳道:“但我觉得我的良知现在就是要求我哀伤啊,我并没有过分。”

这段对话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良知与私欲之间需要保持平衡。过度的哀伤和忧虑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反而会成为困扰我们的“心中贼”。王阳明主张在实践中修炼心性,通过保持内心的平和与理性,来实现良知与私欲的平衡。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