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中国空军的苏-27传奇:从引进到超越,到底变得多强?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中国空军的苏-27传奇:从引进到超越,到底变得多强?

引用
新浪网
1.
https://cj.sina.com.cn/articles/view/6346774524/17a4c17fc0010162w0

苏联解体前夕,苏-27战斗机被誉为第四代战斗机中的外形最有美感,其卓越的飞行性能和机动性令世界瞩目。然而,苏联落后的电子工业限制了这款战斗机的潜力。中国引进苏-27后,通过本土化的改进与升级,成功将其性能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本文将详细探讨苏-27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及其对中国空军的重大贡献。

苏-27战斗机(北约代号:侧卫)是苏联在冷战末期研发的一款双发重型战斗机。它以其出色的机动性和先进的气动设计,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战斗机之一。苏-27能够执行多种任务,包括空中优势作战、截击和对地攻击。特别是其著名的“眼镜蛇”机动、“落叶飘”机动和“钟”机动,展示了其卓越的机动性能。

然而,苏-27也有明显的局限性。苏联的电子工业相对落后,导致其雷达系统、火控系统和航电设备与西方国家存在较大差距。此外,苏-27的机体结构和材料也较为传统,使得其维护成本较高,可靠性较低。这些问题在实战中逐渐显现出来,限制了苏-27的整体性能。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中国空军面临着严重的装备落后问题。主力战斗机如歼-6、歼-7等机型已无法满足现代战争的需求。为了迅速提升空军战斗力,中国决定从俄罗斯引进当时最先进的苏-27战斗机。引进的型号为苏-27SK,同时引进了该机的生产线和技术资料。

1998年,中国成功组装了首批两架苏-27SK战斗机,并实现了首飞。随后,中国不仅掌握了苏-27的全部生产技术,还对其进行了全面的国产化改造。中国授予苏-27系列战斗机的编号为歼-11,其中俄罗斯生产的称为“歼-11”,中国自行组装的称为“歼-11A”。

2005年后,中国进一步提升了苏-27的技术水平,推出了歼-11B战斗机。歼-11B采用了国产雷达火控系统、飞控系统和复合材料,显著提升了整体性能。最初,歼-11B仍使用俄制AL-31F发动机,但2010年后,中国开始全面换装国产涡扇-10“太行”发动机,使苏-27的国产化进程迈出了重要一步。

在过去的20年里,歼-11系列战斗机成为中国空军的“顶梁柱”。它们不仅承担了战备巡逻、训练、跟踪和驱逐外机等多种任务,还因其卓越的性能赢得了空军部队的高度评价。然而,随着使用年限的增长,早期版本的歼-11和歼-11A战斗机逐渐进入淘汰阶段。相比之下,歼-11B由于大量采用国产复合材料,具有更长的机体寿命。

为了充分发挥歼-11B的效能,中国对其进行了技术升级,推出了歼-11BG。歼-11BG的主要升级项目是换装全新的有源相控阵机载雷达(AESA)。AESA雷达是目前全球主流的机载雷达系统,具备极高的探测精度和多目标跟踪能力,甚至能探测隐身目标。这使得歼-11BG在空战性能上超越了俄罗斯现役主力的苏-35战斗机,后者仍使用无源相控阵雷达。

除了雷达升级外,歼-11BG还配备了更先进的火控系统和武器挂载能力。这使其不仅能执行传统的空中优势作战任务,还能胜任对地攻击和海上打击等多种任务。歼-11BG的多功能性大大增强了其在现代战场上的适应性和作战效能。

尽管中国空军装备了更为先进的歼-16和歼-20战斗机,但这些机型成本较高,更适合执行高端作战任务。相比之下,歼-11BG不仅成本较低,而且具备较强的综合性能。因此,它将继续承担日常巡逻、训练和监控任务,有效减轻了高端战机的压力。

此外,歼-11BG还具备较强的多用途能力,可以携带多种武器装备,甚至具备电子侦察和干扰能力。这使得它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是中国空军的重要作战力量之一。

总之,苏-27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充分展示了中国航空工业的强大实力。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中国不仅成功提升了苏-27的性能,还为未来的航空装备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未来,随着更多先进技术的应用,歼-11BG等机型将继续为中国空军提供强大的支持。

本文原文来自新浪军事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