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主线研究综述
《红楼梦》主线研究综述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其主线问题一直是红学研究的重要议题。本文对50年代以来关于《红楼梦》主线的各种见解进行了系统梳理,将其归纳为单线、双线和三线三种主要观点,并详细介绍了每种观点的具体内容和代表人物。
从50年代起,红学界开始提出了《红楼梦》的“主线”,或称作“中心线索”的问题。1980年前后,围绕《红楼梦》主线问题,展开了热烈的争论。从那时到最近,不断有人对这一问题发表有卓见的文章。据笔者所见,迄今为止有关《红楼梦》主线的看法,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类:(一)“单线”、(二)“双线”、(三)“三线”。现分述如下。
一、单线
“单线”观点又可细分为六种:
“宝黛钗爱情婚姻悲剧说”。此说提出最早。李希凡、蓝翎在《关于〈红楼梦〉的思想倾向问题》(《新建设》1955年4月号)中指出:“《红楼梦》是以贾宝玉、林黛玉与薛宝钗的恋爱故事作为贯串全书的中心线索。”舒芜在《“谁解其中味”—有关〈红楼梦〉的若干问题讨论》(《红楼梦学刊》1980年第1辑)中认为:“宝、黛、钗之间的故事,才是《红楼梦》的主要故事,或者说,是贯串和联络千头万绪的一条主线。”邓遂夫在《<红楼梦>主线管窥》(《红楼梦学刊》1982年第1辑)中进一步指出:“这部作品的主线,正确表达,应该是宝黛钗的爱情和婚姻悲剧。”
“宝黛爱情悲剧说”。持此观点的文章最多。何其芳在《论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9月版)中强调:“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是《红楼梦》里面的中心故事,是贯穿全书的主要线索。”李春祥在《<红楼梦>的主线与主题》(《开封师范学院学报》1979年第1期)中也指出:“宝黛爱情婚姻悲剧决不是《红楼梦》的附属部分,而是贯穿全书的情节主线或中心情节。”
“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衰亡史说”。刘世德、邓绍基在《<红楼梦>的主题》(《文学评论》1963年第6期)中指出:“曹雪芹在《红楼梦》全书内用荣国府、宁国府由盛而衰这样一根基本线索把许多大大小小的情节贯串起来。”程鹏在《人物千姿百态,意境气象万千—漫谈曹雪芹刻画贾府外围人物的艺术特色》(《红楼梦研究集刊》第1辑,1979年11月)中也认为:“《红楼梦》全书的主线,是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由鼎盛走向崩溃的衰亡史。”
“贾宝玉叛逆道路说”。张锦池在《试论<红楼梦>的主线》(《哈尔滨师院学报》1978年第3期)中提出:“围绕着贾宝玉叛逆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而展开的叛逆与反叛逆的斗争,构成了贯穿全书的主要线索。”马国权在《灰蛇伏线,终有迹象可寻—从四次大的矛盾冲突看<红楼梦>的情节主线》(《沈阳师院学报》1981年第1期)中也指出:“反映在宝玉和贾政之间的叛逆与卫道的斗争是小说的情节主线。”
“四大家族的衰亡过程说”。洪广思在《阶级斗争的形象历史—评<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74年10月版)中指出:“作者选择贾、史、王、薛这样的四大家族,以它们的盛衰为主线展示封建社会错综复杂的阶级斗争,是有深刻的典型意义的。”
“爱情关系的复合情节体是主线说”。姜耕玉在《草蛇灰线,空谷传声—<红楼梦>情节的艺术特色兼论情节主题》(《红楼梦学刊》1983年第3辑)中提出:“贾宝玉与金陵十二钗的关系,特别是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关系的复合情节体,应该是《红楼梦》‘拽之通体俱动’的‘主体线索’。”
二、双线
“双线”观点又可分为两类:一是认为《红楼梦》的主线是两条,它们之间是并列或交叉关系,没有主从关系;二是认为《红楼梦》有两条线索,但它们不是并列关系,而是一主一副或一明一暗。
- 认为两条主线是并列或交叉关系者又有4种不同意见:
“宝黛爱情和贾府衰败两条主线说”。北京大学中文系55级编写的《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指出:“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恋爱是在现实生活中成长和发展的,其性格也是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因此,全书也明显地贯穿着两条线索:宝、黛的恋爱和贾府的盛衰。”
“宝黛钗爱情婚姻悲剧和家族衰亡两条主线说”。蒋和森在《<红楼梦>的艺术特色和成就》(《红楼梦研究集刊》第1辑,1979年11月)中指出:“《红楼梦》在艺术上是采取的多线条结构。它以贾宝玉作为全书的主人公,并以主人公的爱情婚姻悲剧作为贯穿全书的情节故事。但是,整个小说并不是仅仅沿着这条线索发展;还描写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四大家族的衰亡过程,其中又集中描写荣国府。”
“顽石下凡历世和神瑛、绛珠及作‘陪’的女冤家下凡历世两条线索说”。徐子余在《<红楼梦>主题论议》(《红楼梦学刊》1992年第4辑)中指出:“在《红楼梦》中有顽石下凡历世和神瑛、绛珠及作‘陪’的女冤家下凡历世两条线索。”
“贾宝玉人物情节线与王熙凤人物情节线说”。杜景华在《王熙凤与<红楼梦>的艺术结构》(《文史哲》1982年第1期)中指出:“《红楼梦》不再属于说话的艺术,它是依照生活本身的逻辑,以宝、黛、钗爱情与婚姻悲剧及王熙凤理家的悲剧这两个主干线索、牵动着作者描绘的广阔的生活面,平行地向前发展着。”
- 认为两条线索不是并列关系,而是一主一副或一明一暗者有6种意见:
“宝黛爱情悲剧是主线,家族衰败过程是副线说”。冷宴明在《略论<红楼梦>的结构艺术》(《青海师院学报》1981年第1期)中指出:“与所反映的广阔的生活面相适应,《红楼梦》故事情节的展开,采取了多线推进的方法。贯穿全书的线索有两条:一条是宝黛的爱情悲剧,这是一条主线;另一条是贾府衰败过程中发生的各类事件,这是一条副线。”
“宝黛钗爱情婚姻悲剧是主线,贾府衰亡过程是副线说”。张松泉在《<红楼梦>与长篇小说美学问题》(《北方论丛》1980年第6期)中指出:“《红楼梦》以宝黛钗的爱情与婚姻关系的矛盾纠葛为主线,在艺术表现上处理为‘明线’,以贾府由盛而衰的没落过程为副线,在艺术表现上处理为‘暗线’。”
“王熙凤理家过程为主线,宝、黛爱情为副线说”。何宁在《论<红楼梦>的主线》(《红楼梦学刊》1983年第4辑)中指出:“我认为以王熙凤为主人公,通过王熙凤在管理荣国府过程中和赵姨娘、邢夫人、贾琏三组矛盾,使王熙凤由威重令行到心劳日拙到积劳以死,从而表现了这个家族的衰败,这才是《红楼梦》的主线。”
“宝黛钗爱情婚姻悲剧是主线,其他少女的爱情婚姻悲剧是副线说”。翁柏年在《论<红楼梦>的爱情主题及其情节结构》(《社会科学》(兰州)1984年第3期)中指出:“《红楼梦》的主人公就是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红楼梦》围绕这三个人物的爱情婚姻悲剧,具有一条脉络清晰,贯穿始终的情节线索,这就是全书中唯一的主线。”
“宝黛爱情悲剧和大观园女儿的悲剧故事为主线,贾府的衰亡为副线说”。白盾在《“诗”与“史”的交融—论〈红楼梦〉的艺术构思与创作目的》(《红楼梦新评》,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1月版)中指出:“所以,《红楼梦》的构思也就显出了这样一个迹象:即是他将宝、黛爱情悲剧和大观园的悲剧故事置于最中心的地位,作为情节发展的主线处理。”
“宝黛钗爱情婚姻悲剧是明线,暗线可能是宝玉的人生道路说”。刘敬圻在《红楼梦》主题多义性论纲》(《红楼梦学刊》1986年第4辑)中指出:“这部大书也存在着一明一暗两条主线。明线,无疑是宝黛钗爱情婚姻悲剧;暗线却不一定只是归纺为贾府的衰亡历史。”
三、三线
“三线”观点主要有3家各不相同的意见:
“王熙凤的权势地位变化,众多女儿们的命运和贾宝玉的叛逆性格的发展”三条线。丁淦在《<红楼梦>的三线结构和三重旨意》(《红楼梦学刊》1983年第2辑)中指出:“《红楼梦》全书的人物、事件、情节、命意如此纷繁复杂而又条理井然,方寸不乱,原因在于它们很明显地由三条大线索成麻花形交织串连组成。”
“宝黛爱情悲剧、大观园女儿的悲剧和贾府败亡悲剧”三条情节线。白盾在《<红楼梦>的审美序列与主题的界定》(《济宁师专学报》1988年第1期)中指出:“宝黛爱情悲剧、大观园女儿的悲剧与贾府败亡悲剧的三重题材所构成的三条情节线相互交织,相互渗透,形成的网状结构显示了全方位、多功能、多层次的综合审美效应。”
“‘玉黛钗情爱’、‘千红一哭’、‘家族纷争衰败’三条情节线。周书文在《<红楼梦>的主体艺术结构》(《江西师大学报》1990年第1期)中指出:“经过作者审美意向的简化与整合,提炼出三组人物系列,组构为三条交叉并进的情节线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