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死人”不是开玩笑,高温烤出“热射病”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热死人”不是开玩笑,高温烤出“热射病”
引用
1
来源
1.
https://xyhospital.com/Html/News/Articles/21519.html
近日,一名64岁工人在高温下作业时突然晕倒,被诊断为热射病,经紧急救治后才转危为安。随着夏季高温天气持续,热射病的发病率也在不断攀升。那么,什么是热射病?它与普通中暑有何不同?我们又该如何预防和应对这种可能危及生命的疾病呢?
什么是热射病?
热射病是一种急性疾病,因高温环境下身体无法有效调节温度,导致体温迅速升高超过40°C。主要特征包括高热和意识障碍等。在暑期高温条件下,热射病的发病率急剧增加,病情进展迅速,可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危及生命,死亡率可高达40%至70%。
热射病与中暑有什么不同?
中暑通常分为三个阶段: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其中重症中暑最严重,也称热射病。
- 先兆中暑:中暑的早期症状,包括头晕、恶心、乏力、注意力不集中、大量出汗、口渴等。这些症状预示着中暑的可能性。
- 轻症中暑:为上述症状加重,表现为面色潮红、大量出汗,体温升高至38℃以上。
- 重症中暑(热射病):症状更加严重,体温可能超过40℃,甚至达到42℃,伴昏迷、肌肉抽搐、血压下降等。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热射病可见哪些临床症状?
- 高体温:核心体温通常超过40°C。
- 中枢神经系统异常:如意识混乱、谵妄、昏迷、癫痫发作等。
- 皮肤表现:皮肤可能表现为灼热和干燥,尤其是在没有出汗的情况下。
- 循环系统紊乱:包括低血压、心率加快等。
- 其他:恶心、呕吐、头痛、虚弱等症状。
哪些群体需要尤其预防热射病?
- 老年人: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的体温调节能力较弱,对高温环境的适应性较差。
- 儿童和婴幼儿: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全,他们可能无法有效表达自己的不适。
- 孕妇:由于生理变化,孕妇对热的耐受性降低,容易受到高温的影响。
- 慢性基础疾病史者: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患者等,他们的身体可能无法有效应对高温带来的压力。
- 户外工作者:环卫工人、建筑工人、交警、自然科考队员等长时间在户外工作的人群。他们直接暴露在高温环境下,面临较高的热射病风险。
- 高强度体力劳动者:重度运动爱好者、运动员和特殊职业工人,他们在高温下进行剧烈的体力活动,产热与散热失衡,容易引发热射病。
- 室内高温环境的人群:长时间待在空气流通不佳、高温闷热的室内环境,也可能发生热射病。
一旦发生热射病,应如何紧急处理?
- 立即脱离热环境并迅速降温:将患者移至阴凉处或有空调的环境,去除多余衣物。可以用凉水喷洒或湿毛巾擦拭身体,尤其是颈部、腋下和腹股沟等部位,同时用风扇吹风加速降温。研究表明,快速降低体温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 寻求120紧急医疗帮助:一旦出现以上症状,需要立即就医,迅速拨打120急救电话,寻求专业医疗支持。
- 快速测量体温与持续监测:持续监测患者的体温,确保降温措施有效。
- 补充液体与电解质:如果患者意识清醒且没有呕吐,可以给予饮用凉水或含电解质的饮料。
我们应如何预防热射病?
- 避免高温时段外出:关注当地气象部门发布的高温预警信息,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尽量避免在一天中最热的时段进行户外活动。此外,切勿将儿童、老人或宠物留在封闭的汽车内,因为车内温度可以迅速升高,增加热射病的风险。
- 穿着适当与遮阳保护:穿着轻薄、宽松、透气的衣物,以帮助身体散热。在户外活动时,使用遮阳帽、太阳镜和遮阳伞等,以减少直接暴露在阳光下。
- 补充水分与电解质:在高温天气中,即使不感到口渴,也要定期补充水分。在大量出汗的情况下,还应适当补充含有钠、钾等电解质的饮料。
- 适度运动,注意休息:在高温天气下避免剧烈运动,尤其是在户外。在高温环境下工作或活动时,要合理安排休息时间,避免过度疲劳。
- 关注身体信号:如果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肌肉痉挛等症状,应立即停止活动,寻找阴凉处休息,并适量饮水。
- 培训与宣教:对于需要在高温环境下工作的相关高暴露风险职业及人群,应由单位集体组织开展热射病预防和急救知识的培训。
热射病如何中医调护?
热射病通常被归类为“暑热症”“阳暑”“暑邪侵袭”。暑为阳邪,其性炎热,容易扰神、伤津耗气,多挟湿邪为患。由于外部的高温和湿气(暑邪)侵入体内,人体阳气过盛,导致体内的津液耗损,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受损,从而引发急性病症,如身热无汗、意识模糊、口渴等。治疗上,通常采用清热解暑、益气生津的方法,同时强调预防,包括避开高温时段和保持适当的饮食。
夏季养生,应以清淡、滋润为主,通过食药同源的中药和传统药膳来清热解暑、益气生津,有助于适应高温环境,防止暑邪致病。常见的清热解暑、生津止渴食材和药材有,冬瓜、莲子、百合、西洋参、金银花、菊花、薄荷等。此外,绿豆汤、酸梅汤、乌梅生津饮、清补凉等清凉饮品不仅能解暑,还能补充体液。传统药膳如荷叶粥、薏米粥等,有助于消暑利湿,同时健脾开胃。
炎炎暑日,让我们谨防热射病。
热门推荐
李清照VS李白:谁的古诗改编更有魅力?
数字时代让古诗焕发新生
古诗文遇上现代写作:从郑连根新书分享会看写作潜能提升之道
张蔷《夜猫》:爱情里的孤独患者
游戏账号安全指南:远离封号风险
量子计算与人工智能的未来
舞动疗法:用身体语言释放情绪,重获心灵自由
B站热推:汤姆猫经典搞笑场景合集!
动感单车:调节情绪的最佳选择
汤姆猫动画制作秘籍大揭秘!
笑猫日记读后感:四篇来自小读者的心得分享
好书推荐 | 《伊索寓言》:世界儿童共读共享的经典
笑猫日记终极篇!《长大不容易》教你如何优雅跨过成长门槛
北京十大著名古镇
阆中古城必打卡拍照圣地推荐
毛发移植与学术研究:当前的研究趋势
2025年台湾植发手术费用全攻略:价格方案与技术分析
冬日探秘:阆中古城的张飞庙与锦屏山
阆中古城:千年文化守护者的科学实践
阆中古城:穿越千年的建筑奇迹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司法医学鉴定中心:专业团队,权威服务
揭秘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司法医学鉴定中心的专业实力
OpenAI o1重磅发布:如何通过强化学习攻克复杂问题?
可可粉+表儿茶酸:科学解读减肥新宠
产后护理:母亲与新生儿的全面指南
豆腐真的能补钙吗?答案令人惊喜
自制嫩滑豆腐,内酯的秘密武器!
淮南王刘安与豆腐的千年情缘
新能源自卸车:物流运输的新宠儿?
自卸车老司机分享:这些驾驶技巧你必须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