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职的设置
古代官职的设置
中国古代官职体系源远流长,从夏商周时期的三公九卿到明清时期的内阁制,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发展演变过程。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各个朝代的官职设置,帮助您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行政体系。
夏商周时期的官职设置
夏商周三朝最高统治者是王。夏禹王,原是夏部落首领,后成为夏朝开国君王。以家族为中心、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决定权力的宗法制,被继承下来作为统治形式。
商朝建立内外服制度,商王的直接统治区为内服,王亲属的封地和被征服的部落领地为外服。内服设政务官、宗教官、事务官、武职官等;外服分为九州,设州牧主持政务。
西周在中央设立三公,即太师、太傅、太保,辅佐周王处理国家大政;设六卿,分管政务。实行分封制,把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分封到各地去做诸侯,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诸侯以王室代表的身份行使权力,周王则作为天下共主控制各诸侯国。
东周,诸侯崛起,王室逐渐衰微并失势。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一般设司徒、司马、司空、司寇等职:司徒管民政,司马管军事,司空管营建,司寇管刑狱。战国时期,各国多设相和将:相领百官,将管军事。地方行政分郡、县两级,长官为郡守、县令。
秦汉时期的官职设置
从秦朝起,最高统治者称皇帝,中央行政实行宰相制。秦汉朝廷,设三公九卿。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九卿指各官署的长官,即奉常、郎中令、卫尉、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和太仆:奉常管宗庙礼仪,郎中令管皇帝侍卫,卫尉管宫门警卫,廷尉管司法刑狱,典客管少数民族事务,宗正管皇族事务,治粟内史管财政税收,少府管皇帝私有财政,太仆管车马仪仗。
秦朝的京师行政由内史掌管,内史与九卿同列。汉武帝以后,京师分由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治理,称三辅。秦朝的地方行政实行郡县制,分为郡、县两级。汉朝初期还有一些与郡同级的诸侯国。西汉中期以后,逐步形成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州本为监察区,长官为刺史,负责监察所在州的各郡;州成为行政区以后,刺史就成为集行政、军事、监察等大权于一身的地方大员,后改称州牧;郡长官也由郡守改称太守。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官职设置
魏晋南北朝,是从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演进的过渡时期。皇帝为了提高官僚机构的行政效率,与世族势力抗衡,依靠尚书、中书、侍中等出身寒门的官员,建立起一套宰相机构。曹魏政权以处理机密文书的秘书省为基础设立中书省,掌管机要,起草和发布诏令;北朝政出门下,成为中央政权的重心;晋朝正式有门下省的建制。
唐朝三省六部
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的专制制度宰相制,隋唐时期趋于完备。隋唐均设立三省六部。三省是地位平等的三个最高行政机关,三省长官都是宰相。隋朝的三省是内史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内史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核,尚书省管执行。尚书省下辖吏部、礼部、兵部、都官部、度支部、工部等六部。唐朝的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中书省管决策,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尚书省下辖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等六部:吏部管官吏的考核、任免,户部管户籍、财政,礼部管礼仪、科举、教育,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等。三省六部之外,还设监察官,御史台为最高监察部门,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察院。三院的设置,表明监察制度的成熟。
地方行政, 魏晋和隋初袭用西汉中期以后的州、郡、县三级地方官制;隋朝中期改为州、县二级;唐朝中后期演变为道、州、县三级。道当于省,初为监察区,后转化为行政区。唐朝还在军事重镇设节度使,总揽数州军政事务,控制地方割据势力。
唐朝还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官吏品位制度。官吏分为九品三十级,不同品级的官吏,地位高低和俸禄不同, 服色和冠带均有区别。这种官吏品位制度一直沿用到晚清。
宋金元时期的官职设置
宋朝实行二府制,即政事堂和枢密院分掌政务和军事。政事堂长官为同平章事,枢密院长官为枢密使,二府长官同为宰相。后来增设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设三司,总管全国财政。设翰林学士院,专门负责起草机密诏制,不属以宰相为首的中央行政系统,而直属皇帝。二府同对皇帝负责,使权力更集中于皇帝。后来,宋神宗恢复了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金朝、元朝实行一省制,以中书省为政务中心,中书令由皇太子挂名担任,下设左、右丞相等。一省取代三省,标志着分权制的终结,集权政治的强化。
地方行政, 宋朝最初是州、县两级;后演变为路、州、县三级。路相当于唐朝的道,最初是监察区,后转化为行政区。元朝为省、路、州、县四级;州长官由刺史改称知州。
明清时期的官职设置
清朝军机处
内阁制,是明清两朝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明初,废除秦朝形成、使用一千五百多年的宰相制,枢密院改为都督府,不设总都督,分设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掌管军事,但无调兵权;军队由皇帝调遣。后设内阁,内阁只是辅政机构,大学士入阁参与机密事务,对奏章提出处理意见,根据皇帝旨意草拟诏令,经皇帝批准后交六部办理;六部成为最高行政机构,直接对皇帝负责。内阁制实行以后,皇帝拥有绝对权力。清朝统管朝政的最高行政长官,初为内阁大学士;后设军机处,作为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最高长官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取代了大学士的职权,内阁便名存实亡。军机处是皇帝维护专制体制的得力工具,有利于中央集权制的进一步加强和皇权的强化。
地方行政,明朝为省、府、县三级, 清朝为省、道、府、县四级。地方最高军政长官为总督、巡抚,在明朝属于中央政府的差遣官,在清朝成为正式的地方高官。总督又称制军、制台,管两三省;巡抚又称抚军、抚台,管一省。各省设三司:布政使司,管民政;按察使司,管司法;指挥使司,管军事。清末增设提学使司,管教育,提学使又称学政。
清朝的官职设置最完备。官分九品,每品有正、从之别。如大学士、军机大臣是正一品,将军、尚书是从一品。服色不分品,区别在帽顶,官品不同,帽顶的珠子质料不同。
课 后 练 习
解释下面句子里的古代官职名。
1.(1)王侯将相,宁有种乎?(2)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3)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史记·陈涉世家》)
2.(1)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2)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3)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史记·屈原列传》)
3.(1)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2)将军向宠,……众议举宠为督。(3)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诸葛亮《出师表》)
4.(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2)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欧阳修《醉翁亭记》《丰乐亭记》)
5.(1)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2)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3)得间奔真州,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6.(1)令以责之里正。里胥狡黠。(2)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又嘱学使俾入邑庠。(3)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聊斋志异·促织》)
附:课后练习答案
案
1.(1)王,最高统治者。侯,爵位(公、侯、伯、子、男)的第二等,又指诸侯。将,高级军官。相,丞相。王侯将相,泛指位尊、禄厚、权重、势大的贵族。(2)将军,全军统帅。都尉,次于将军的军官。(3)守令,郡守和县令。陈是郡府、县府所在地,所以有守有令。守丞,守城的行政助理官。
2.(1)左徒,楚国官名,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2)令尹,楚国的最高官职,相当于后世的宰相。(3)太傅,朝廷的辅佐大臣与帝王的老师,帝王年幼或缺位时可以代为管理国家,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
3.(1)侍中,皇帝的侍从,位近丞相。侍郎,丞相的属官,宫廷近侍。(2)将军,全军统帅。督,都督,统帅诸军的将领。(3)尚书,各部长官。长史,丞相或将军的属官,相当于秘书长。参军,将军的属官,参谋军务。
4.(1)太守,郡最高行政长官,宋朝不设郡,县以上的行政单位是州,州政由中央派员前往管理,称知州。(2)刺史,郡或州最高行政长官,宋朝刺史是虚衔。欧阳修知滁州时,写《醉翁亭记》提到太守,写《丰乐亭记》提到刺史,都是沿用前代的旧称。
5.(1)右丞相,此为副丞相。枢密使,宋朝掌管军事的最高长官,与宰相相当。(2)资政殿学士,备皇帝咨询国政的官员,置于皇宫中用于藏书和理政的宫殿,是宋朝给予离任宰相的荣誉官衔。(3)阃,领兵在外的将帅。
6.(1)令,县令,即县长。里正,乡官,一里之长。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2)抚军,即巡抚,总管一省政事和军事的官。宰,古代官吏的通称,此指县令。学使,即学政,管教育的官。(3)抚臣,同抚军。令尹,县﹑府等地方行政长官,此指县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