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易经》“象数”和“义理”

创作时间:
2025-03-16 12:25:38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易经》“象数”和“义理”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331/23/53332_1119059766.shtml

《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经典之一,自古以来就吸引了无数学者的研究和探讨。从《周易》产生至今,历朝历代的不少思想家对其进行了深刻的研究,使原本令人匪夷所思的古图以及简单的文字变成了包含易象、易数、易义、易理在内的伟大著作。其中,象、数归为一类,义、理归为一类,而象数、义理又分为三宗,这宗使《周易》衍生出“两派六宗”的说法。

义理派与象数派

义理派是从文字、训诂、历史、哲学等角度来研究《易经》的一个门派。在今天我们众多高校开设的易经课,绝大多数就是以义理派的内容作为研究方向。

象数派在解《易》时,涉及天文、历法、音律、伦理、哲学、占测等内容,致使象数学系统十分庞杂,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象数”被看作是“术数”、“占算”的代名词。在学术界,不少专家认为“象数”不是易学正宗,与哲学毫不相干;也有专家认为“象数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基础,是古代自然哲学的代表。

六宗指占卜宗、禨祥宗、造化宗、老庄宗、儒理宗、史事宗。六宗实际上可归属于两派,占卜、禨祥、造化三宗归属于象数派,代表人物如:商瞿、孟喜、京房、焦赣、陈抟、邵雍;老庄、儒理、史事三宗归属于义理派。代表人物如:王弼、胡援、程颐、李光地、杨万里。

《易经》的象数分析法和义理分析法

研究《易经》的流程众多,总体可归为两派,“象数派”和“义理派”。

象数派中,“象”指形状,也称“易象”。《周易.系辞传》认为,八卦是仰观天文之象、俯察地理之象、近取人身之象、远取事物之象而制作的。传统观点认为,《易经》的象有三个方面的含义:

其一、八卦、六十四卦及三百八十四卦的形状,即卦象、爻象。比如鼎卦的形象,像“鼎”,下爻像鼎的两足,第五爻像鼎的两耳,上爻像鼎杠,中间三爻像鼎腹。

其二、八卦所象征的事物,如乾为天为父,坤为地为母等。

其三,卦辞、爻辞所说的具体事物,如乾卦爻辞中的龙、坤卦卦辞中的牝马。

“数”,指数目和计算,也称“易数”。易数也有三种含义:

一、每卦各爻属性的数,即六、七、八、九。七和九代表是奇数,代表阳,六和八是偶数,代表阴。

二、爻位顺序的数,依次为初、二、三、四、五、上,即爻的变化规律。

三、占卦过程中,根据蓍(shī)草数量的计算,推导出所需的卦象。

义理派注重《易经》的卦名、卦爻辞以及卦象中所蕴含的意义和道理,从抽象的德行、功能、属性、意义出发进行解说。象数和义理可以看作是同一事物的两面。比如,乾有刚健之义,是因为乾象天,而天体的运行规律,周而复始,从不间断,威力强大,恰好表现出了健的属性。

清代学者的两派六宗说

清代的经学研究,在某种程度上带有一定的总结意义。不少学者善于全面考查历史上学术研究的发展过程,对各种学派的源流变迁作出许多较可取的归纳,为后人留下了富有启迪意义的观点。

乾隆期间编撰大型丛书《四库全书》的馆臣们,就往往具备这种独具只眼的史识。在《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易类小序》中,有一节把先秦至两宋以来的易学发展概括为“两派六宗”的说法,颇为后人所称道。

其说指出:

《左传》所记诸占,盖犹太卜之遗法。汉儒言象数,去古未远也;一变而为京、焦,入于祥;再变而为陈、邵,务穷造化,《易》遂不切于民用。王弼尽黜象数,说以老、庄;一变而为胡瑗、程子,始阐明儒理;再变而为李光、杨万里,又参证史事,《易》遂日启论端。此两派六宗,已互相攻驳。

这一说法归纳了易学史上最有影响的流派。总其大端,即为象数、义理两派。象数派的正宗学说,见于汉魏学者以易象(八卦的众多卦象)、易数(阴阳奇偶之数)为解《易》途径,既切合占筮的用途,又发挥易理的深蕴;义理派主于阐明《周易》的哲学大义,王弼以老、庄思想解《易》已开其风气,至胡瑗、程颐则蔚为大观,而李光、杨万里援史证《易》则又将义理易说进一步引申推展、发扬光大。

平心而论,汉儒以象数解《易》,有时执泥卦象,并杂入种种术数之说,每使《易》义支离破碎;王弼一扫旧习,独树新帜,援玄理为说固被指为一弊,但他也并非尽弃象数,其宗旨实在于探寻完整的易象,把握易理内蕴,使六十四卦经义条贯不紊。所以,象数、义理两派立说,实互有可取之处。

近人吴承仕先生说:“名物为象数所依,象数为义理而设”。即是表明两派的主张应当相互参用,才能明辨《周易》大旨。

“两派六宗”之说,具有相当精审的概括性,提出十分简炼的线索以展示中国易学史的主体脉络,无疑有着至为宏观的指导意义。

但《四库》馆臣言犹未尽,在前引观点的基础上,《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易类小序》继续说道:

又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授《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

这几句补充之语,足见论者的严密之处。“两派六宗”固然揭示了整个中国易学史的主要流派,但仍无法尽赅数千年《周易》研究的广阔领域,因此,增入这些“旁附”现状,则有干有支,所作的总结便带有更坚实的历史客观性。

当然,在清代学术研究界,并非仅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易学发展作出历史的总结,在不少学者的经学专著中亦多有涉及。这里只是举其较典型、精粹而简炼者为例,以表明清代学术的一方面特色。

我们倘能沿此思维进一步考察清人的诸多著述,尤其是深入探寻他们对易学发展史所持的各种观点,或许将会更加明朗地感受到这些学者在追本溯源方面所作出的积极贡献。

《易经》中的象、数、理

象:是卦象,同样一个象会有不同的解释,就看你从什么样的方向来理解。同样一个“大过卦”就可以看成是失败后的棺材也可以看成是一座通往成功道路的桥梁,所以,才有一句话叫“一边是棺材,一边是大轿”来形容人们面对人生重大生死抉择的时候两种不同的结果,要么“不成功便成仁”,要么成功。

象是开关,开是阳、关是阴,就看你怎么去理解这样一个现象了。

数:每一个卦象是由阴或阳的爻来组成,这就是数的变化。一而二、二而一,就是一分为二、二合为一的意思,是不断变化的过程,是不可能维持现状的过程,正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这就是数。

当我们看到一个“象”的时候,我们往往就“心中有数”。用现代的语言来说,就是我们主观的看待眼前所看到的事物发展的进程;但这个的同时,当表象发生了变化从而偏离了自己心中的数的时候,就是以主观来对待客观,从而就错了。

理:象和数是变化的,不是固定的东西,但“万变不离其宗”,这就是理。

“循环往复”,大到宇宙、一年四季、大海潮汐,小到每天24小时、60分钟,事物总是循环往复的过程,是个“圆”的变化过程。

“物极必反”,“喜极而泣”、一枯一荣皆是定律。

“阴阳变化、动态均衡”,阴阳是不可分的、阴阳是要调和的、事物的自然规律就是不断的动态均衡的过程。

周易的卦数、象数、气数、理数

清朝康熙皇帝在《周易折中》的序中曰:“易学之广大悉备,秦汉而后无复得其精微矣”。《周易折中》曰:“自孔子既没,易道失传,义理既已差讹,图像尤极渺茫。”这里所说的“图像”,就是“象”学。“极渺茫”几字,道出了“象”学的失传。在“象”学两千年来精华尽失的同时,“数”与“理”倒是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数”学上发展出了八卦预测学、梅花易数、六壬预测、四柱命理、风水学等应用学科。

自古以来,《易经》研究可分为象、数、理三门学问。“象”指表象、卦象。上至天地日月、水火星辰,下至飞禽走兽、人类社会,通通可被阴阳八卦所“象”化。世界的运动规律,被生动地描述成卦象之理。“象”是易学构成的最基础层面,是“数”与“理”所依赖的基础。 “数”与“理”则是“象”的应用。“数”指术数,包括等,是易“象”在预测学上的应用。它试图以象理推演和预知世界,以达到趋吉避凶的目的。“理”指义理,是易“象”在哲理上的应用。它通过易的架构来讲道德伦常、品行修养等,以达到升华智慧、完美人生的目的。也可以这么总结:“象”注重自然规律,“理”注重社会规律,“数”注重预言。“象”学本来是三学的基础,但在孔子后,尤其是经历了焚书坑儒和王弼扫象的重拳之击后,已经奄奄一息。

所以说象数指事务的本象,能看到的东西,也叫表象。理是规律,万事万物的运转规则,机制,理是结局,或结论,看到表现,你依据他的规则,作出合理的推测或推断,并得出一个结论(观点)。

卦在易经中指八卦。八卦,就可以代表自然界最基本的八种现象了。乾卦代表天,坤卦代表地,离卦代表太阳,坎卦代表月亮和水,震卦代表雷电,巽卦代表风,艮卦代表高山,兑卦代表海洋、河流。当然,这都是从最大的现象说起,世界上再没有第九种这样大的自然现象了,这只是最根本的卦象,然后这八种现象彼此互动,就产生了万物万象。

气数:为一年二十四节气的常数,即根据天象标记时间的方式。《内经》明确提出历法应以日月星辰的运行为依据,反映天地阴阳之气消长的律数,进而用以表示生命运动的节律。我们经常说一个人气数已尽,气是指呼吸,气数已尽是指一个人将死。

《易经.系辞传》里写道:“易有两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