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点技术引领显示革命,中国科研团队再创国际纪录
量子点技术引领显示革命,中国科研团队再创国际纪录
近日,由浙江大学叶志镇院士领导的团队在量子点技术领域取得重要突破,成功解决了钙钛矿氯缺陷控制的科学难题,并创造了460-480 nm显示用蓝光LED效率的国际纪录。这一成果不仅吸引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也为中国在量子点领域的领先地位再添新证。
作为被寄予厚望的新一代显示技术,量子点技术近年来已经成为中日韩等国的角力焦点。从2014年TCL发布国内第一款量子点电视,到2024年取得全新突破,短短10年时间里中国在量子点技术上已经取得了大量成果,站在量子点领域前沿。
从电视到显示器,量子点技术正在被应用到越来越多的显示领域,成为高端显示领域的核心技术之一。那么,量子点技术究竟有何独特之处?国内在量子点技术方面又取得了哪些重要突破?
量子点的光影魔法
想要理解量子点技术的优势,首先要从显示技术的发展说起。进入21世纪后,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显示技术也进入快车道。虽然LCD显示屏仍然是市场的主流,但其在色彩表现、使用寿命等方面存在诸多局限。
量子点作为一种无机纳米半导体晶体,拥有独特的光学特性:宽激发谱和窄发射谱。这意味着量子点可以吸收多种波长的光子,同时又能将能量高度集中在特定波长上,从而产生高纯度的色彩。
与传统LCD电视相比,量子点技术在色彩纯度、色域覆盖和使用寿命等方面都展现出显著优势。例如,最新一代的量子点Pro技术,色域值已经达到157%(BT.709),全屏色纯度高达95%,能够呈现更丰富、更细腻的色彩层次。
此外,量子点材料的稳定性也远超传统光学材料。以TCL的四元量子晶体Pro为例,其色彩寿命可达10万小时,即使24小时不间断使用,也能保持超过10年的高色彩表现。
“视界”革命已至
尽管量子点技术优势明显,但其普及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早期的量子点电视主要采用量子点管方案,由于良品率低、成本高等问题,难以进入中低端市场。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TCL在2015年率先提出量子点膜片方案,通过将量子点材料封装到聚合物薄膜中,不仅提升了良品率,还增强了光转换效率。随后,TCL又开发出量子点扩散板技术,进一步降低了生产成本,推动量子点技术向中端市场渗透。
近年来,随着Mini LED技术的兴起,量子点技术的应用场景进一步拓展。TCL将Mini LED与量子点技术结合,推出QD-Mini LED电视,不仅提升了产品的尺寸和性能,还在成本控制上取得突破。
市场调研机构DSCC的数据显示,2024年第二季度,Mini LED电视的出货量同比增长68%,收入同比增长60%,首次超过OLED电视。这一成绩背后,量子点技术功不可没。
从追赶者到领导者
在量子点技术领域,中国企业已经从最初的追赶者变成领跑者。以TCL为例,自2012年开始布局量子点领域以来,已推动并迭代了多次量子点技术革新。如今,TCL的量子点技术已发展到第八代,全面升级的四元量子晶体Pro在多个关键指标上实现突破。
目前,TCL等厂商正在全力攻克第二代量子点技术——电致发光量子点材料的量产化瓶颈。在红绿量子点材料的寿命和蓝光量子点材料的外量子效率方面,均已达到产业化水平。随着叶志镇院士团队在蓝光量子点技术上的突破,预计未来几年内将实现全面量产化。
量子点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已经彻底改变了电视行业的技术版图。凭借其在色彩表现、亮度和使用寿命等方面的显著优势,量子点材料确立了其在新一代显示技术中的核心地位。中国企业在全球显示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展现了中国品牌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