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科举是如何防作弊的?专人封存归档,二次阅卷审查
明清科举是如何防作弊的?专人封存归档,二次阅卷审查
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选官制度之一,为了维护考试的公平性,朝廷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防作弊措施。从考官选拔到考生入场检查,从考场内外监管到法律惩处,这些措施体现了古代社会对公平选拔人才的重视。
明清时期实行科举制来选拔人才,考试内容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相融合,考生需用“八股文”的形式写出自己对事务的见解,考试分为四个等级,即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科举考试给了平民子弟向上晋升的通道,算得上是古代各类选官制度中最公平的一种,不同于九品中正制和察举制这种从世家大族中选官的制度,在科举考试中,只要能顺利通过考试,成为举人,就能从普通老百姓的身份一举成为当地有头有脸的人物,如果能考中成为状元,便可直接做官。
这让寒门子弟与世家子弟拥有同样的机会参与竞争,有能力的人即使出身贫寒,也有机会中榜。没有能力的人即使出身官宦,也会名落孙山。因此,科举制度的公平与否,将直接影响学子的命运。
但事事都不可能做到绝对的公平,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多如过江之鲫,自然避免不了作弊的事情发生,而科举考试选拔的是国家优秀人才,为了不让不学无术者蒙混过关,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防止徇私舞弊。
严格的考官选拔标准
在考场上,考官是秩序的绝对维护者,因此为了防止徇私舞弊,朝廷对历代考官的挑选任用标准都非常严格。
1、主考官的品行最重要
朝廷喜欢任用品德高尚的人作主考官,因为要保证科举考试的公正性。有些考生出身官宦家庭,有的考生跟朝廷大臣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样就难免会有私下徇私舞弊,甚至威逼利诱主考官的情况发生。
而往往这个时候是对考官是很大的考验,要求考官不仅能做到清正廉洁,还要足够勇敢,才能扛得住外部压力。这就需要考官不仅要意志坚定,还要不怕得罪权贵,才能够胜任这样的职位。
所以,有时选择考官并不是很看重对方的背景,只看对方是不是个品行端正的人。如果品行端正,哪怕只是个小官,也有可能被选拔为主考官。
清乾隆时期,主考官一直是和珅和纪晓岚,两人虽然在政见上常有不和,但对科举考试的看法却是一致的,绝对公平公正。和珅一生揽财,却没有打过科举考试一分钱的主意。
2、主考官自身需要具备优秀的学识
考生考完试后,试卷由不同的官员进行审核、盖印、抄写和阅卷。科举阅卷有固定的评分标准,并且对考试字数也有要求。
在明朝中后期,为了防止试卷字数太长,每篇只允许500字左右,最多不能超过600字,这样,只有同时具备字数精炼且文章造诣很高的试卷才有可能被选中。
因此,这就需要考官本身具备很高的文学造诣,才能够从众多试卷中分辨出优秀的文章来。
在评卷时,若发现考官受贿修改考生的字数,将会受到严厉的处分,还会进行二次阅卷。为了防止舞弊,减少阅卷误差,试卷的保管都非常严谨,归档、封存,接收等工作皆由专人负责,监考官不得干预。
3、时间和卷面要求
在京城考试,四更天入院,凌晨分发试卷,如果黄昏时分不能完成,将会被请出考场。并且在古代,对卷面分也同样非常看重,干净整洁的试卷会增加不少印象分,涂抹修改太多的试卷也会酌情扣分。
从源头上阻止考生作弊
1、入考场前严格搜身
历届科举考试,总会有考生绞尽脑汁将小抄带入考场。为了避免发现,有些考生会提前将小抄写在纸上,藏入袖中。还有的考生会用特殊的药汁将文章抹在衣服上,等字迹干后再进入考场,考试时再用细泥涂抹让字显现出来。
招数真可谓千奇百怪,层出不穷。
因此,明朝成立了专门的科举安保制度,为的就是阻止考生将小抄带入考场,负责检查的官员的主要任务就是搜查考生身上有无带字的物品。但凡发现有人夹带,都会采取严厉的处罚措施。
考生在进入考场之前还需要将衣物全部脱去,由检察官从头到脚进行检查,考生们甚至要换上统一的衣物才能进入考场。
2、防止考生从考官处获取考题信息
虽然在考前对考生进行搜身能够防止一些考生夹带小抄,但对于一些手段非常的考生,他们总有办法将小抄带入考场。
譬如一些考生会贿赂考官,会借考官之手将小抄送入考场,还有一些有背景的考生,通过与出题人或者监考官不同寻常的关系能够提前知道考题,提前准备,严重破坏科举考试的公正性。
杨慎是内阁次辅杨廷和之子,因为杨廷和提前将考题告诉了他,所以他考取了正德年间的状元。而在杨廷和获罪被逐后,杨慎也被告发。
万历年间的张懋修,是内阁首辅张居正之子,因出题人就是张居正,所以张懋修也顺利得到了状元之位,而在张居正去世后,张懋修也被削籍。
这种现象并不罕见,每逢科举,只要有在朝中当官的人都会遇到各路亲戚来旁敲侧击询问考试内容。因此每当科举考试之时,也是朝廷各派党政各显身手的时候,拼的就是谁家后台更硬,各家族之间都在拉拢人脉。
久而久之,本应严肃认真的科举考试变得乌烟瘴气,甚至变成了部分官员争权夺利之地。后来针对这一问题,朝廷规定,只要考场有跟考官同族或同籍的考生,考官就需要回避。
3、阻断考场外传递考题
即便朝廷对考官和监考生严格筛查,也难以完全杜绝作弊现象的发生。比如,座位相邻的两个人会趁着监考官不注意的时候传递纸条,或者向考场外的人传递考试信息。
为此,明朝廷设置了内廉官和外廉官,专门负责考场巡查,且两者之间互不认识,如果要贿赂,就需要将每一位考官都贿赂,显然这个难度有点大。
并且,言官有监督考试公正之责,如果发现巡查官徇私舞弊,可以直接上书弹劾。不仅如此,在考场外还有士兵把守,日夜巡查,监督考生防止作弊。
制定法律严惩作弊行为
1、严惩作弊考生
虽然为了防止作弊,明朝在考生和监考官身上都花费了很大功夫,但只限于手段和方法,在无明文规定作弊的惩戒措施时,很多考生觉得作弊无所谓,反正没有代价。因此后来,明朝制定了专门针对考生作弊的法律,明文规定作弊的惩罚措施,才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这种行为。
最初的时候惩治措施还比较轻,考生被发现作弊后,只会被逐出考场,甚至以后还允许考试,所以并没有真正引起考生重视。
到了明弘治年间,加重了惩戒措施,只要发现考试携带小抄并作弊者,一律治罪并充军。
到了嘉靖时期,考生舞弊之风盛行,于是嘉靖帝规定,只要考生被查出有作弊的行为,不仅会失去考试资格,还要佩戴一个月的枷锁然后问罪。
这个惩罚措施可谓是相当严重的,因为古代读书人对脸面极为看重,谁都不愿意在人前被指指点点,因此起到了一定的震慑作用。
2、严惩同谋官员
明朝不仅对考生制定了相应的措施,对于同谋官员,一经发现参与舞弊,就会被削去官籍,对于受贿传递消息或者对作弊行为知情不报者,也会被发配戍边。
而除了考生和监考官之外,对于帮助考生作弊的人,也会面临着充军的结局,甚至永远不能够参加科举考试。可见,到了明朝后期,对科举作弊的惩戒措施非常严重。
这样严厉的惩戒措施,让很多想要投机取巧的考生不敢再轻举妄动,官员更是不敢赌上自己的前途去冒险。
结语
在古代,想要发家致富很难,社会上的大部分财富都掌握在世家大族手中,没有任何背景的普通百姓想要当官几乎是一条行不通的路,在封建社会这个不公平的环境中,科举考试最起码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机会。
许多寒门学子都希望能够通过这个途径一举高中,从此飞黄腾达,光宗耀祖,甚至有许多读书人将一生的光阴都用在科举考试中,比较著名的故事就是范进中举。
在范进中了举人后,邻里、亲人,对他的态度全变了,由以往的嫌弃嘲讽变得亲切热情。可见,在那个年代对读书成功的人有多尊重。
科举考试不仅对于个人而言是一条光明之路,也是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考试的方式,网络全国各地的人才为国家效力,促进社会的发展,所以,无论是有真才实学的考生,还是皇帝,对徇私舞弊这种行为都深恶痛绝。
漏掉人才不仅是人才自身的损失,也是国家的损失。所以,科举考试才对于公平极为看重。
科举考试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可以起到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也符合那个时代的社会发展,只是到了清朝末期,八股文慢慢变得腐朽、单一,加之外国列强入侵,科举制已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于是便退出了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