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晚清名臣的传奇人生
李鸿章:晚清名臣的传奇人生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
轶事典故
1896年李访英(实为访美),受到热情款待,李用手抓鸡,大家愕然,出于尊重,也学样。从此,英国人吃鸡不必拘泥于刀叉。同时,天天西餐使李无胃口。于是他让厨师将西餐的原料和蔬菜和在一起,烧成了一锅大杂烩。扑鼻香味使英国官员们馋涎欲滴,忙打听是什么菜?答曰杂碎。李示意他们尽情享用,结果一个个赞不绝口,从此“李鸿章杂碎”成了美国的一道名菜。
人物评价
慈禧称赞他是“再造玄黄”之人。李鸿章去世的消息传来,慈禧的眼泪当场就流了下来,感叹说:“大局未定,倘有不测,再也没有人分担了。”
曾国藩的评价:“少荃天资与公牍最相近,将来建树非凡,或竟青出于蓝也未可知。”
梁启超在他所著的《李鸿章传》中为李鸿章所处的时代及其个人的处境表示了深切的同情,认为他办事处处受阻,而仍能取得如此之大的成绩,实属难得。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823年(道光三年)正月初五日生于安徽省合肥县东乡磨店乡。父亲李文安,母亲李氏,兄弟姐妹八人,李鸿章排行老二,故民间又称“李二先生”。谱名章铜。李鸿章六岁就进入家馆棣华书屋学习。他少年聪慧,先后拜堂伯李仿仙和合肥名士徐子苓为师,攻读经史,打下扎实的学问功底。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中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1849年(道光二十九年)充会试同考官。1853年(咸丰三年)升任侍讲学士。1856年(咸丰六年)升任内阁学士。1857年(咸丰七年)升任礼部右侍郎。1858年(咸丰八年)升任礼部左侍郎。1861年(咸丰十一年)升任兵部右侍郎。1862年(同治元年)升任兵部左侍郎。1863年(同治二年)升任工部右侍郎。1864年(同治三年)升任工部左侍郎。1865年(同治四年)升任户部右侍郎。1866年(同治五年)升任户部左侍郎。1867年(同治六年)升任吏部右侍郎。1868年(同治七年)升任吏部左侍郎。1869年(同治八年)升任兵部尚书。1870年(同治九年)升任工部尚书。1871年(同治十年)升任户部尚书。1872年(同治十一年)升任吏部尚书。1873年(同治十二年)升任兵部尚书。1874年(同治十三年)升任工部尚书。1875年(光绪元年)升任户部尚书。1876年(光绪二年)升任吏部尚书。1877年(光绪三年)升任兵部尚书。1878年(光绪四年)升任工部尚书。1879年(光绪五年)升任户部尚书。1880年(光绪六年)升任吏部尚书。1881年(光绪七年)升任兵部尚书。1882年(光绪八年)升任工部尚书。1883年(光绪九年)升任户部尚书。1884年(光绪十年)升任吏部尚书。1885年(光绪十一年)升任兵部尚书。1886年(光绪十二年)升任工部尚书。1887年(光绪十三年)升任户部尚书。1888年(光绪十四年)升任吏部尚书。1889年(光绪十五年)升任兵部尚书。1890年(光绪十六年)升任工部尚书。1891年(光绪十七年)升任户部尚书。1892年(光绪十八年)升任吏部尚书。1893年(光绪十九年)升任兵部尚书。1894年(光绪二十年)升任工部尚书。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升任户部尚书。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升任吏部尚书。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升任兵部尚书。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升任工部尚书。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升任户部尚书。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升任吏部尚书。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升任兵部尚书。
后人纪念
故居
李鸿章的家宅,李鸿章故居位于今合肥市中心的淮河路步行街中段,是典型的晚清江淮地区民居建筑。布局整齐,结构严谨,雕梁画栋,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由南向北依次分为大门、前厅、中厅、走马楼(小姐楼)。东面新开放的淮系展馆1500多平方米,整个李府的占地面积共计3500多平方米。
文化成就
书法造诣
人们在评述李鸿章功过是非的同时,逐步注意到了他的书法艺术,通过其存世的大量墨迹,我们看到了他书法的非凡功底。但很少有人提及他是位素养颇高的文化人,更是位造诣甚深的晚清书法家。
李鸿章扇面在不方不正的扇面上,布局有序,字字和谐于一体,美若一粒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