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能量负平衡和酮病:原因、后果及管理要点
奶牛能量负平衡和酮病:原因、后果及管理要点
能量负平衡和酮病是奶牛养殖中常见的健康问题,尤其是围产期的奶牛更容易受到影响。本文将详细介绍能量负平衡的原因、后果以及酮病的类型、信号和检测方法,并提供具体的预防和管理措施。
能量负平衡发生的原因
在产前2周,由于受胎儿的生长、初乳的生成以及采食量的急剧下降的影响,母牛已经处于能量负平衡的状态。对于体况评分为4或更高的奶牛来说,处于能量负平衡状态的风险更高,这是由于脂肪肝综合征的肥胖牛,在能量正负平衡的转化过程中,能量负平衡的严重性最高,体脂动员也最高,处于正负平衡之内的转换期最长。处于能量负平衡状态的奶牛会开始进行体脂动员。过量的脂肪动员会引起代谢障碍,这与肝脏无法处理由于脂肪动员产生的过量脂肪酸有关:
- 当可利用的葡萄糖降低时机体动员体脂供能,脂肪分解产物游离性脂肪酸FFA浓度上升
- 肝脏吸收FFA并生成乙酰CoA
- 乙酰CoA生成过多时产生酮体,引起酮病
能量负平衡的后果
处于能量负平衡状态的奶牛患临床型或亚临床型酮病的风险增加。奶牛酮病对泌乳牛干物质采食量、健康以及产奶量均有负面影响。最近的研究表明,奶牛中亚临床型酮病比临床型酮病更加普遍。
奶牛酮病的信号
当奶牛出现以下表现时,表明其可能发生了亚临床型酮病:
- 体况评分下降1分以上
- 牛奶脂蛋比不良,乳脂:乳蛋白 > 1.5
- 干物质采食量下降
- 产奶量下降
奶牛酮病的临床学检测
酮病在产后0~70天均可发病(5~50天高发)。检测血液中β-羟丁酸(BHBA)的含量是判断酮病是否发生的金标准:血液中β-羟丁酸≧1.4mmol/L为亚临床酮病,此时奶牛真胃变位及临床性酮病发病风险增高;>2.0mmol/L有抽奶的风险;>3.0mmol/L以上判定为临床性酮病(部分牛无临床表现)。
奶牛酮病的类型
Ⅰ型酮病
Ⅰ型酮病主要发生于产后3~6周内,由于各种原因所引起的奶牛产后摄入能量不足(干物质采食量不足或者饲料中能量不足)所引起。发生奶牛Ⅰ型酮病的奶牛肝脏机能正常,可将所产生的酮体转运出肝脏,供肝外组织使用,基本不会出现肝内再酯化作用。
Ⅰ型酮病的预后一般良好,比较容易治疗,只要为其提供足够的生糖先质(如丙二醇),以补充其缺失的葡萄糖,纠正能量负平衡,奶牛即可恢复正常。Ⅰ型酮病预防关键在于提高泌乳早期奶牛的干物质采食量。
Ⅱ型酮病
Ⅱ型酮病一般多发于产后1~2周。发生Ⅱ型酮病的奶牛在产前就开始进行体脂动员,过度的体质动员造成肝脏脂肪浸润,影响糖异生。产前奶牛肥胖易发生Ⅱ型酮病,产前、产后立即转群,是Ⅱ型酮病发生的主要风险,产房空间不足也是主要风险。
脂肪肝影响肝细胞免疫功能,酮病和免疫抑制同时发生,表现为很多新生牛死于感染性疾病。同时,逆转脂肪肝恢复肝功能时间长且难度大,因此Ⅱ型酮病通常治疗效果不佳,持续1~3周。Ⅱ型酮病预防关键在于做好围产期奶牛的产前管理,包括营养管理和转群管理。
富丁酸青贮型酮病
奶牛采食富含生酮先质——丁酸的饲料引发。在制作青贮时水分含量较高,导致梭菌的大量生长,梭菌会将部分碳水化合物发酵成丁酸。大部分的丁酸吸收后会直接转变成BHBA,引发酮病。奶牛每天摄入 50g~100g丁酸即可能发生亚临床酮病,如果摄入超过 200g则可能发生临床性酮病。丁酸含量超过2%的青贮不应该饲喂奶牛,尤其是围产期奶牛。
富丁酸青贮型酮病一般群发,某段时期内酮病呈爆发式出现时,建议首先检测青贮丁酸含量,一旦确认青贮有问题,应立即停止饲喂。
奶牛干奶期管理
正确的对能量负平衡进行管理可对牧场收益有积极的影响。产犊后几周内发生的绝大多数问题都与干奶期管理有关。正常的干奶期应为8周。在最初6周(干奶前期),为保证奶牛体况评分不高于3.5,应适当减少采食量。在干奶期最后2周(进入围产期),奶牛日粮应与产犊后的新产牛日粮相似。确保日粮能量浓度高,以弥补产犊后的采食量下降造成的能量摄入不足的后果。提供足量的生糖能量——可增加胰岛素水平,而胰岛素的作用之一是减少脂肪代谢。确保良好的日粮结构与适口性,确保日粮中含有足够的有效纤维。
在产犊前最后两周,应尽量减少钙的摄入。其目的是防止由于外源性钙的过量摄入激活机体负反馈调节,导致甲状旁腺素分泌不足进而可能造成产后低血钙的发生。可通过向日粮中添加减少钙摄入的添加剂来实现这一目的,例如添加镁。
干奶牛的体况评分
干奶牛管理的目标是让奶牛在产犊时的体况维持在3到3.5分之间。对于荷斯坦奶牛来说,相较于3.5分,3分是更加理想的结果。如果体况评分高于3.5,产犊会变得更加困难,同时产后干物质采食量下降得更明显。这都将导致发生临床型和亚临床型酮病的风险增加。产犊后体况下降是很常见的,但是应不低于2分。
在泌乳后期,有很多因素都会造成体况增长过渡的风险,导致在产犊时奶牛的体况评分高于3.5.
围产期管理的重要性
围产期管理对奶牛进入新的泌乳周期而言十分关键,下期小编将继续为给位看官带来围产期代谢性疾病的管理要点,大家不见不散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