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一篇读懂课内、培优、拓展、奥数是什么?
【小学数学】一篇读懂课内、培优、拓展、奥数是什么?
最近频繁跟大家聊数学、聊规划,发现有的家长对【数学学习层次】不太了解,
那今天就来讲讲,数学的
课内、培优、拓展/浅奥、奥数
都是什么意思
一、校内
【校内】看起来很好限定,就是:
学校教了,还考试的,就算校内
表面上是对的,但你如果真的当真,那就草率了!
事实上,不同学校的【校内范围】差异极大,这就是“教育资源不平等”的来源,家长们削尖脑袋要进四大,八大(深圳的叫法)、进尖子班的原因。
- 菜小的拔高题,也许是名校的基础题
- 名校的拔高题,那就是菜小的校外范畴
因此,校内考试考什么,咱就别寻思,到哪个学校了,就乖乖听哪个学校老师的,不发言,不评论,考试都是出题人说了算(主要是评论了没用)。
二、培优
就是校内考试压轴题目那个难度。一般课外辅导书,尤其是书名里包含“学霸”、“尖子生”、“状元题”的教辅,一定有这类题目。
是孩子从90分到100分的提升用的。
再说白一点,就是老师用来区分学霸和普娃的检测工具。
- 这种难度能应付的了的孩子,就会选择性的进入下一环节。
- 卡住的孩子,不要和周边孩子的进度比了,直接紧扣校内,能整明白基础才是根本。
那培优就是提前学吗? - 培优针对难度提出的一个概念,2年级小朋友学培优,还是2年级的知识点,只不过难度是3年级孩子的
- 提前学针对进度的一个概念,指的是2年级小朋友提前学的话,知识点是3年级的,难度当然也是3年级
三、思维拓展/浅奥
概念
思维拓展=浅奥
(某种程度上也叫小奥,也算此类范畴)
校内课本每单元末的【数学广角】,就是思维拓展,俗称浅奥。
而浅奥浅奥,从字面就能理解,是奥数的“下放”
所以,有些题目,没有绝对的界限。
浅奥,一部分是校外内容,校内不考的,可能出现在各种课外兴趣班、密考、非核心(不太有名的)数学竞赛中。(小升初择校最看重数学,其次是小托福)
小学低年级
校内的培优、校外的思维拓展和小奥,三者并没有明显的区分,原因是没办法上难度,就那点知识量,没啥地方可以深挖,所以出现了很多小学提前学,然后再上奥数的路线。
如果只是单纯的想拓展思维,推荐参加一些国际的竞赛(国内白名单赛事太少,没有对应的),国际的是官方组织,有一定含金量,难度比国内低1-2个年级。
小高年级
如果有余力学浅奥,但时间不足,可以选择性的先学浅奥的某些版块
①、②优先选择,③、④适当放弃(计算 > 应用题 > 几何 > 计数 > 其他)
【浅奥】和【校内学习】的关系
【浅奥】对校内的成绩有用吗?
就是意味着,思维拓展or浅奥不是和哪个版本的教材配套的,不能说我们这个城市用人教版教材,再找个人教版配套的给孩子练习思维拓展。
那你该问了,不是根教材走,那我学了干嘛?
这个问题。。。似乎需要翻下我之前的【数学路线】文章。
直接点说,就是,
小学的确“看不出”有什么用
但初高中能直接看出来有用
四、奥数
大部分孩子(99%)和家长,永远没机会,遇到真正的奥数(毫不夸张)。
一般考试遇到个超难题目,难度级别也只介于校内培优和校外拓展之间,但永远达不到奥数水平。
再说露骨一点,编排or原创奥数题目,是大部分校内数学老师(出卷人)还没掌握的技能。
奥数级别难度,只在各个奥数核心比赛才会出现。
在范围上,奥数只有少部分,是基于课内知识进行延伸。绝大多数,和课内没有关系了。
我们举例说明奥数题目的难度,为了深入浅出,找几个有代表性的(小白家长一眼能看出特征)的题目
1.奥数题目,题干跟作文似的(对象关系复杂,也考察阅读理解)
有2包糖,每包糖里都有奶糖,水果糖,巧克力糖三种,现知道第1包糖的数量是第2包的2/3,第一包糖中奶糖有1/4,第2包糖中水果糖占一半。巧克力糖在第1包中占比是第2包中的2倍,两包糖混一起时,巧克力糖占28%。
问:两包糖中水果糖部分占总数量的百分比
2.是人都看得懂,就是做不出来。
请证明 1,11,111,1111,11111...不是完全平方数
3.不考察复杂的计算,但对思考层面的要求非常高
6位音乐家同时参加一个音乐节,无论谁参加演奏,其他音乐家都做为观众欣赏,要使每位音乐家都能看到其它音乐家的演奏,这样的音乐会至少要安排几场?为什么?
了解了小奥的难度,就会明白为什么大部分家长只能辅助孩子到四年级的奥数了,因为真真真真真真的会难倒成年人!
五、最后的话
短指妈关注小学数学这个话题后,发现数学和英语的路线是最成熟的,前人趟好了路线。尤其双减前,家长们光明正大的用钱投票给机构,所以我们现在遇到的问题都不是问题,都有现成的解决方案!
但是线下机构是不可能了,线上还是有两家天花板机构的(学而思,高思)。短指妈知道自己的半斤八两,是肯定要借助机构的,那我们下期扒一扒,到底怎么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