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中关于病假的规定
劳动法中关于病假的规定
在职场中,了解劳动法中关于病假的规定对于维护自身权益至关重要。本文将为您详细解读劳动法中关于病假的各项规定,包括医疗期的计算、病假工资的支付标准以及相关权益保障等内容。
劳动法中关于病假的规定
劳动法及相关法规对病假有如下规定:
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需要停止工作医疗时,根据本人实际参加工作年限和在本单位工作年限,给予一定的医疗期。具体医疗期如下:
实际工作年限十年以下的:
在本单位工作年限五年以下的为三个月
五年以上的为六个月
实际工作年限十年以上的:
在本单位工作年限五年以下的为六个月
五年以上十年以下的为九个月
十年以上十五年以下的为十二个月
十五年以上二十年以下的为十八个月
二十年以上的为二十四个月
在病假期间,用人单位应支付病假工资或疾病救济费。病假工资或疾病救济费可以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但不能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80%。
职工医疗期满后,若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用人单位可依法解除劳动合同,但需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并按规定支付经济补偿。
病假工资劳动法规定
劳动法及相关法规对病假工资有明确规定:
其一,病假工资支付标准。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治疗期间,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由企业按有关规定支付其病假工资或疾病救济费。病假工资或疾病救济费可以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但不能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80%。
其二,医疗期规定。根据职工实际参加工作年限和在本单位工作年限,给予3个月到24个月不等的医疗期。比如实际工作年限10年以下,在本单位工作年限5年以下的为3个月;5年以上的为6个月。
其三,计算基数确定。一般按照劳动合同约定的劳动者本人工资标准确定,但该约定工资标准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若劳动合同没有约定的,可由用人单位与职工代表通过工资集体协商确定等。
总之,企业应按照法律规定支付职工病假工资,保障职工在患病治疗期间的基本生活。职工也应了解自身权益,在合法权益受侵害时及时维护。
职工病假工资规定新劳动法
新劳动法中关于职工病假工资规定主要有以下要点:
其一,病假工资基数的确定。劳动合同有约定的,按不低于劳动合同约定的劳动者本人所在岗位(职位)相对应的工资标准确定。集体合同(工资集体协议)确定的标准高于劳动合同约定标准的,按集体合同(工资集体协议)标准确定。无约定的,可由用人单位与职工代表通过工资集体协商确定,协商结果应签订工资集体协议。
其二,病假工资的计算系数。职工疾病或非因工负伤连续休假在6个月以内的,企业应按下列标准支付疾病休假工资:
- 连续工龄不满2年的,按本人工资的60%计发
- 连续工龄满2年不满4年的,按70%计发
- 连续工龄满4年不满6年的,按80%计发
- 连续工龄满6年不满8年的,按90%计发
- 连续工龄满8年及以上的,按100%计发
职工疾病或非因工负伤连续休假超过6个月的,由企业支付疾病救济费,标准稍低。
此外,病假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80%。
以上是关于劳动法中关于病假的规定的相关回答,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遇到的法律纠纷点与需求点,华律平台专业律师将为你1对1解答,给你详细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