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孩子们需要原汁原味的语文书

创作时间:
2025-03-18 12:33:15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孩子们需要原汁原味的语文书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5/0220/16/57917534_1147219005.shtml

小学语文教材是孩子们接触文学的起点,其选文质量直接关系到孩子们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本文从多个角度论证了教材选文必须来自经典的重要性,并指出了当前小学语文教材存在的问题。

源于经典的小学教材是喂养孩子的文学初乳,其营养无可替代,一旦缺乏,焉得健康的成长?
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意在强调通过教材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使学生得鱼忘筌,举一反三,而不是说随便什么文本都可以作教材。翻阅夏丏尊、叶圣陶《国文百八课》里的文章,哪一篇不是经千挑百选而收录的?可惜随着时间的流逝,有些人误解了这句话,以为教材选文可以随随便便,岂不谬哉!为了避免这种隔代的误解,如今很有必要在“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后面加上一句——“选文必须来自经典”。

为什么选文必须来自经典?叔本华在《论阅读和书籍》里给出了两个理由:

一,劣书有毒。
二,生命短暂。

叔本华的原话是这么说的:“坏的东西无论如何少读也嫌太多,而好的作品无论怎样多读也嫌太少。劣书是损害我们精神思想的毒药。阅读好书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不要读坏书,因为生命是短暂的,时间和精力都极其有限。”

第三个理由则是年龄。小学教材的受众是儿童,人人都知道,童年期是语言关键期,优质的口语、书面语的输入,能极大地提升儿童的语言发展。根据怀特海的智力发展三阶段论(浪漫阶段、精确阶段、综合运用阶段),从七八岁到十三四岁都属于浪漫阶段,小学六年正在其中。怀特海认为,课程应当三分(文学教育、科学教育和技术教育),文学教育“通过教授思想深刻的名著、富含想象力的文学作品和艺术杰作来进行……这个世界的智慧就在这些文学名作中被保存了下来”。

由此看来,建国后修修补补沿用至今的小学语文教材,有一些令人心忧的陈年旧病。

首先是内容匮乏。让全国师生倾注整整六年宝贵光阴的十二册小学语文教材,总字数约在32万-35万字之间,内容少得可怜,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要求,小学生小学六年的总阅读量应该是145万字,语文书所提供的阅读量连个零头都不到。

其次是庸作过半。十二册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共284篇,除去32篇古诗与文言文,剩下的252篇里,算得上名家名作的不足百篇,换句话说,小学语文书里一多半的文章,要么出自二三流的写手,要么连作者是谁都不知道,来历不明,无从查考。

最后是删改严重。一篇佳作本是一个生命有机体,删改之后,已非本来面目,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不容忽视。小学语文教材里不足百篇的名家名作,几乎每一篇都遭删节或改动。以下列出几个例子,如尝一脔肉,可知一镬之味。

三年级上册的《灰雀》,译者李声权写过一篇《关于〈灰雀〉的几点说明》,言此文经过层层删减,阿列克谢耶夫的原著译成汉语约一千二百字,收入俄语课外读物时被减至八百五十字,“《小朋友》杂志将八百五十字的译文减至五百一十字。而后来入选小学语文课本,人教社的编辑又做了一丁点删改(不到五百字了)”。就这样,故事删得半通不通了——列宁喜欢的灰雀不见了,他问一个小男孩,小男孩说灰雀会回来的,果然第二天灰雀回来了……到底是怎么回事?这篇一删再删的文章就像一个没头没脑的玩笑,一个莫名其妙的哑谜,因为一段核心情节从课文中消失了:“原来,那只灰雀陷入套索里了。小男孩伊戈尔卡·伊萨耶夫逮住了它。逮住后关进笼子,挂在小屋里。灰雀在笼子里正闷着呢。”这么多年来,真不知道小学老师们是怎么对付这节课的。

四年级下册《海的女儿》全文一万四千多字,课文节选了一千四百多字……

……

……

《原汁原味的语文书》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5年2月北京第1版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