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重阳节,这些事儿大家知道吗?
关于重阳节,这些事儿大家知道吗?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农历九月九日,我们迎来传统佳节——重阳节。这一天也是我国法定的“老年节”,让我们一起祝福老年朋友们重阳平安、健康、快乐!
古人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名“重阳”。而“九九”谐音“久久”,重阳因此有了长长久久之意。这一天也是我国法定的“老年节”,要特别祝福老年朋友们重阳平安、健康、快乐!
老人是家庭的根,是远行时村头默默凝望的眼神,是夜归时窗口永远亮着的灯火。老人是国家的财富、社会的宝藏,是经验的沉淀、智慧的结晶,是促进和谐稳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重阳节始于何时?
“重阳”一词或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虽未形成节日,却有登高的风俗,意在崇拜山峦,以消灾避祸。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文明的进步,这样的思维逐渐淡化,求愉悦和祈增寿等“宜于长久”的意识日益加强。
魏晋以后,“重阳”的节日气氛渐趋浓重,到唐代形成民间节日,或登高望远,或舒展筋骨,或啸咏骋怀。唐代诗人王维更是写下了“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千古名句。登高、赏菊、插茱萸等民俗内涵也日益丰富,并沿袭至今。
重阳节主题有哪些?
重阳节出现至今,节日主题主要有辟邪与延寿等等。不过,在初期的时候,节日习俗和生活更加注重辟邪、驱灾、祓禳,节日信仰的色彩浓一些。
在历史发展中,人们更加注重重阳节求吉等,节日的休闲性、娱乐性渐渐浓厚起来。
重阳节为何要饮菊花酒?
菊花酒是“九九重阳节”的吉祥酒,因“酒”谐音“久”,有长长久久的寓意。因此,也就有了重阳节要喝菊花酒的习俗。
金秋九月,秋菊傲霜,由于菊花不惧严寒的独特品性,成为了生命力的象征。因此,在古代,菊花有着不平常的文化意义,它被人们认为是延寿客、不老草。人们常常在头年秋季采摘下初开的菊花和一点青翠的枝叶,夹杂在准备酿酒的粮食之中,一般会在头一年酿制好,放置来年重阳节饮用。
晒秋习俗从何而来?
重阳节的“晒秋”习俗,其实源自秋收后尝新荐祖的秋祭仪式。从时间上来说,重阳节正值秋风瑟起、寒冬将至,古人感恩收获,进行隆重的献祭尝新活动,祈祝辟邪消灾、生命长延。
古时的春祭、秋祭是民间重要的仪式活动,直至今日,民间仍重视春祭、秋祭,重视尝新荐祖的仪式活动。如北方用新收的麦子,秋天用新收的瓜果粮蔬献祖祭祀。
重阳糕如何制作而成?
重阳糕或源于九月尝新荐祖之俗,《西京杂记》提到九月九日食蓬饵,饵、糕是同物异名,“蓬饵”具有秋祭与辟邪之意。饵用黏米制成,有秋报尝新之意。
宋代,重阳糕更加讲究材料配置、造型工艺和色彩搭配,有多种花样做法。《东京梦华录》载:“上插剪彩小旗,掺饤果实,如石榴子、栗黄、银杏、松子肉之类。”这些食材使重阳糕增添了许多民间祈愿和喜庆色彩,如“栗黄”寓意“顺利”。
“糕”“高”谐音求吉。此外,“糕”还与重阳“登高”有一定关联,既使没有登高远眺,但在家中吃一些重阳糕,也算应了节日之景。
为何要佩戴茱萸?
在重阳节的诸多习俗中,插茱萸的习俗相对来说较为广泛,主要流行于黄河中下游、淮河、长江流域等地。
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据说茱萸香味浓,具有明目、醒脑等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驱虫去湿、逐风邪。于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
重阳节为何又叫“老年节”?
“九”作为阳数之极,又被称“极阳”或“老阳”,“九九”与“久久”谐音,意味着长久、高寿。因此,从1989年开始,我国把每年的重阳节定为“老人节”“敬老节”。
2013年7月1日实施的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更是明确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这标志着重阳节在国家层面获得认可。今年重阳节是我国第十二个法定老年节。
中国传统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核心是晚辈对长辈的“孝”,所以在过好新时代传统节日的同时,我们还应承担起延续中华文化记忆的责任,把中华民族孝亲敬老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关爱需及时,尽孝要趁早。世上最美好的事情莫过于我们已经长大,他们还未老;我们有能力报答,他们仍然康健。今天,别忘了向父母长辈道一声问候,说说想念、聊聊家常。时光易逝,年华易老,日日陪伴如秋意隽永。
本文原文来自中国三农发布综合自新华社、中国新闻网、中华网、羊城派、阜阳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