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如何"活"起来——来自新疆喀什的调查
古城如何"活"起来——来自新疆喀什的调查
新疆喀什古城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承载着2000多年的历史记忆。近年来,喀什古城在保护与利用之间寻找平衡,通过"修旧如旧"的改造、非遗活化利用、特色街区打造等措施,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和谐共生。
漫步于新疆喀什古城,曲径通幽的街巷、人头攒动的巴扎、悠扬的民族乐曲,无不诉说着这座"活的古城"的独特韵味。作为古丝绸之路重镇,喀什古城不仅是一座历史文化宝库,更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见证。
今年春节假期前3天,喀什市游客接待量同比增长28.29%,其中喀什古城景区更是增长114.54%。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古城,如何在保护与利用之间取得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
坚持"修旧如旧"
古城保护并非将其"固化",而是把保护放在首位,在保护基础上加以科学利用,把握好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关系。按照"积极的保护"原则,喀什古城实现了从棚户区到宜居地,再到旅游区、5A级景区,再到景城一体的转变。
实施"积极的保护",首先要宜居。过去,喀什古城在承载历史文化的同时,也刻满岁月伤痕。许多房屋主体受损严重,乱搭乱建现象突出,生活环境脏乱不堪。特别是喀什古城作为生土建筑群,部分房屋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隐患,改造势在必行。
于是,一系列改造治理工程接力实施:2009年启动喀什古城危旧房改造综合治理,次年启动喀什古城核心区改造工程,2013年推进喀什古城外围片区改造。数据显示,喀什古城改造累计投入资金逾70亿元,对传统民居在保留原有空间格局的基础上进行加固和修缮。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喀什古城在改造过程中,注重完善内部配套基础设施,对建筑外观"修旧如旧";同时充分尊重居民意愿,对核心区民居内部实行"一对一"设计,为每座民居"量身定制"改造方案。
"住上了好房子,挂上了金牌子,过上了好日子。"如今,喀什古城居民常将这句话挂在嘴边。"金牌子"是指喀什古城景区2015年获评国家5A级旅游景区这个金字招牌,以及喀什古城内的名街名巷、名店、名巴扎和网红打卡地。
活化利用资源
活化利用非遗、建筑、民俗等独特资源,是推进喀什古城保护的重要着眼点。"活化利用是最好的保护"这一观念已深入人心,坎土曼巴扎铁业公社、艾德莱斯故事馆、买买提的老房子、喀什老酒坊、药茶博物馆等店铺遍布喀什古城,既是生产作坊,又是景点,让非遗产品时尚化、实用化。
喀什古城活化利用非遗资源是开放式的,入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文创产品等不局限于本地,而是在突出主体特色基础上,吸纳和引进各地非遗代表性项目进驻,彰显古城的包容胸怀。目前,喀什古城景区非遗集市涵盖传统美食、土陶烧制、木器制作、保健茶配制、乐器制作、铁器制作等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拥有相关店铺近300家。
对喀什古城内的建筑,当地鼓励合理利用,发展特色业态,避免闲置或低效利用。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理利用古城建筑资源,开展商、学、研等经营活动,组织文艺活动、旅游演艺、民俗和旅游节事,发展传统产业和现代文创产业,经营主题酒店、民俗客栈、特色餐饮等。
依法精细保护
为进一步加强喀什古城保护,合理、规范利用古城资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古城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去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是新疆首次通过地方立法形式,为古城"量身定制"保护法规。
这部法规的一大特色是推进精细保护和利用,在规划编制、保护对象、风貌氛围、消防安全、交通管理、市容环卫、物业管理、行业自律、安全生产、传承办法、文创开发、非遗保护、演艺管理以及法律责任等方面均作了详尽规定。
依法精细保护,重在提高群众对《条例》的知晓率和遵规守法意识。在喀什古城游客服务中心、网红打卡点和主要交通路口,都张贴着《条例》宣传海报。社区干部在走访入户过程中,都会宣传讲解《条例》内容。
持续上新引流
通过提升改造上新,让古城绽新韵。2021年以来,喀什古城打造了油画一条街、盖孜尼其巷、塔哈其巷、巴格其巷、药茶一条街等特色街区。巴格其巷主要发展兼具民俗风情与时尚元素的民宿店,黄墙彩绘、木雕花窗,客房用艾德莱斯绸、民族乐器作装饰,休闲区摆满鲜花绿植,随手一拍都非常出片。
举办具有地方特色、类型多样的活动,是喀什古城上新引流的重要手段。2024年,央视春晚分会场演出、无人机灯会、"相约喀什·畅游古城"马拉松比赛等活动,助推古城关注度持续攀升;其中,穿越喀什古城的马拉松赛事吸引国内外8200多名选手参加,为古城热度再添一把火。
作为游客必看节目,喀什古城开城仪式也推陈出新,最新版本由史上名城、融汇文明、智慧幽默、古城来客等部分组成,采取旁白、对话、舞蹈、杂技等艺术手段,生动展现了古丝绸之路历史风貌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内涵。
联动发力擦亮丝路明珠
实践表明,喀什古城保护和活化利用之所以取得成功,在于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打造团结之城、产业之城、创新之城、活力之城、幸福之城。今后仍应遵循这一思路,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深入推进喀什古城保护和发展,以"五城叠加"擦亮这颗"丝路明珠"。
推进"五城叠加",须联动发力。打造团结之城是打造产业之城、创新之城的保障;产业之城建设有赖于创新之城托举;培育活力之城离不开产业之城、创新之城支撑;团结之城、活力之城则是成就幸福之城的根基。
民族团结是喀什古城保护和发展的基础。古城的改造提升,改善了居民生活条件,带动了旅游业快速发展,极大促进了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使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扎根在各族群众心中;喀什别具特色的风土人情、民族团结进步的生动画卷、高质量发展的喜人局面,也通过旅游广为人知,更加深入人心。
随着喀什古城改造完成,旅游经济快速发展,游客数量大幅增长,把握好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关系的难度也会越来越大。对此,一方面需坚持法治思维,依法延续喀什古城文脉与活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古城保护条例》就是法治思维的体现,关键要贯彻落实好;另一方面要继续敞开怀抱,在保护的基础上持续引进经营新业态、旅游新场景,不断深挖古城文脉内涵,为长远发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