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的将军:孙权传》引言:一个边缘家族的崛起之路
《南方的将军:孙权传》引言:一个边缘家族的崛起之路
《南方的将军:孙权传》是澳大利亚著名汉学家张磊夫(Rafe de Crespigny)的力作,该书以独特的视角和详实的史料,为我们展现了三国时期孙吴政权的兴衰历程。本文节选自该书的引言部分,通过作者的叙述,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以及孙权家族如何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家族崛起为一方霸主。
作者简介
张磊夫(Rafe de Crespigny),澳大利亚著名汉学家、历史学家。生于1936年,先后就读于英国剑桥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现为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亚太学院终身讲座教授,是当代澳大利亚史学界研究中国东汉及三国史的先驱,《剑桥中国魏晋南北朝史(220—589)》作者之一,国际汉学研究领域儒莲奖获得者。著有《南方的将军:孙权传》《国之枭雄:曹操传》《洛阳大火:公元23—220年的后汉史》等。
译者简介
徐缅,1997年生于江苏南京。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历史学与国际关系学学士、芝加哥大学国际关系学硕士,曾在南京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进修,目前圣安德鲁斯大学国际关系学博士在读。研究方向为外交史、政治思想史、国际关系理论等。
历史背景
东汉王朝的灭亡标志着中国第一个大一统时代的结束。尽管经历过短暂的中断,刘氏皇族统治了帝国将近400年。但是,当在洛阳的中央政府于189年崩溃,400年的分裂伴随着当时的混乱而来。自此,除了西晋统治下的30年,中华文明一直处于两个或多个政权的割据之下。这一状况持续到6世纪末隋朝重新统一中国。
这个分裂的时代有着说不尽的历史意义。长期以来,在传统的中国视角里,这一分裂时期被认为是由内战导致的政治衰落和少数民族对东亚文明中心的冲击所主导的时代,而早期的西方学者也倾向于认同这一见解,并且将这个时代与欧洲黑暗的中世纪相提并论。近来,中外学者开始对这段历史展开更细致的探索,并且意识到这一时代所取得成就的价值。这些成就不仅在于被后世传承的文学、哲学和艺术,还在于这个时代自身的精神和志趣。例如,汉朝之后的几个世纪见证了中国传统思想为理解和吸收佛学所作出的变通,中华民族在种族和社会结构上的变迁,以及在南方的大规模移民扩张。
除了上述的历史意义,这一时代的初期即“三国”,是中国传奇故事的伟大时代。三国故事能够与英国的亚瑟王传奇,或者法国和德国关于查理大帝的传说相比肩。在一千多年里,与三国相关的故事和戏剧取悦并影响了中国的学者、诗人和平民百姓。著名小说《三国演义》是它们的集大成者。
孙吴政权的历史意义
本书主要是关于这一伟大时代的一个部分:孙吴在江南的发展,这一割据政权的建立,以及它在近百年间的存续对之后数个世纪的重要影响。一方面,吴国的独立阻止了北方内战的胜利者曹操去恢复汉朝最后几位皇帝所丢失的大一统。然而,另一方面,通过在南方前沿建立中国的统治,吴国的将军们不仅为其短命政权的生存创造了条件,还为4世纪初西晋灭亡后到此避难的中原王朝铺平了道路。这些王朝在接下来的300年里维系了中国的文化传承。
阎立本《历代帝王图》中的孙权
研究视角
这是一个家族上升为一方军事力量的故事。这个过程很短暂,孙权生于182年,当时他还只是县丞孙坚的次子,在此后不到50年里,他便问鼎帝王之位。
这一非凡的好运首先基于孙权之父孙坚勇武的生涯,他从无名之辈上升为内战中第二流的将官。这一好运还基于孙权之兄孙策的成就,仅仅依靠父亲的威名,而不是什么雄厚的基业,孙策征服了长江以南的土地并将之传给了弟弟。孙权则被认为是杰出的战略家和军事领袖。尽管难以评估,孙权的个性与政治才能成就了著名的将军们,如周瑜、鲁肃、吕蒙和陆逊的事业。
上述个性、政治和战争问题是在特定的现实与社会环境当中发生的。首先,汉代在南方逐步的移民扩张和发展,为一个割据政权的运转创造了先决条件。其次,更广泛而言,在内战中成功与生存的前景极大地取决于其家族及地位。
当时第一批出现的大军阀,如袁绍、袁术和刘表生于显赫的官宦世家,有着富饶的田产。他们的一些强大而短命的对手,如董卓、吕布和公孙瓒没有这般的社会地位,勉强身居高位,但其难以在与世家子弟的声望和力量的长期对抗中保全自己。尽管魏国的奠基者曹操出身望族,但这一优势要归功于其父曾被朝中宦官收养。所以,曹操的地位与财富需要他花费更多的精力并通过主动出击来维持。
在漫长内战中的其他地方,成功生存下来的人,确切来说是身处边缘的人:位于今东北的辽东公孙氏、岭南的士氏和长江下游的孙氏。这些领袖们都有着足以建立政权的地方威望;他们距离华北也足够远,从而避免被卷入斗争中心的旋涡。我们在此不得不佩服刘备的成就,他来自河北,以有限的合法性宣称自己是汉室之后,但他在西部地区寻求到了生存和拥戴。
然而,吴国是由一个来自中原王朝边缘的、默默无闻的家族建立并治理的。他们比对手们存续得更久,并且在江南的土地上建立了一个帝国。孙权及其继承者在近乎一个世纪里藐视着北方的政权,控制着汉朝三个州最富庶的部分,给这一地域带来了繁荣与文明;这会在未来造就中国南方的腾飞。在某些方面,这一成就与汉朝的失落辉煌、魏国的璀璨夺目和蜀汉的傲骨铮铮相比略为逊色;但在时间、空间和社会结构的背景之下,这一有限的成功而不是彻底的失败,是现实政治层面的一大胜利。
文学与史学的交织
在后世,吴国历史的价值和重要性被文学叙事所掩盖。“篡权者”魏国的曹操与“正统”英雄刘备及其蜀汉弟兄们之间的斗争,为小说创作提供了主要冲突与吸引力。在这场戏剧艺术和历史学家共同造就的宏大斗争中,吴国人总是被矮化为匆匆过场的小角色,有时还不幸成为衬托主角们的智慧、勇气和能力的配角、丑角。
与多数人一样,我起初也是通过小说和戏剧了解到三国的故事,那部绝妙的小说《三国演义》吸引我去探究它背后的历史。然而,文学传统和史学传统之间一次又一次地显现矛盾与混乱,更令人困惑的是,陈寿及裴松之注的不同记载本身就夹杂着史实与虚构。令人疑虑的是,尽管与《三国演义》有所不同,但《三国志》所呈现的历史往往是另一种形式的文学作品,而不是对真伪的清晰鉴定。裴松之曾提及这个问题,我也在写作本书的整个过程中面对着令人眼花缭乱的、可能虚构的故事。在最后一章中,我探讨了当时的历史写作;在这一方面,与当代主流批评学派着眼于整套故事、戏剧和小说传统的后世演变所不同,我首要考察的是当时的第一批记录者。在这一视角下,后世文学传统的发展不过是对“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这一基本问题的补充。
研究方法与目的
为了解答这一基本问题,我大体采用了叙述的形式。第一章探讨了汉末中国南方的情形;第八章考量了3世纪东吴的政府组织、社会和经济;两者中间的数章是对这个政权发展历程的记录,特别关注了时间和空间,并且着力于孙氏家族的首领,以及为其提供支持和服务的群体。我特意选择了这种方式。这是因为我坚信:如果我们要了解任何一段时期的中国历史,我们必须对时间和空间拥有清晰的认知。现代汉学存在一个总体的趋势,即就常见的主题给予宽泛的论断;但这种论断必须得到由事实构成的坚实基础的支撑。作为分析并评论事件发展的第一步,我们需要知道“这些事件发生在哪里”。就三国而言,许多事件妇孺皆知,但它们其实并没有像我们通常所知的那样发生。
所以,本书的目的在于描绘那个见证了汉朝灭亡而一个独立政权在南方建立的时代。这一图景必须反映当时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因素,但它同时也必须包括时间、空间和相关人物的个人思想。的确,“这些人物是什么样的人”是个重要的问题:在一个乡绅地主及其门客主导的社会里,孙坚出身微末,这对他的生涯影响深远;孙策在不到25岁就取得了丰功伟业,这令人惊叹;孙权的年纪和威望足以收服其兄长麾下的诸将,这对孙氏家族事业的腾达,以及他毕生经营的王国至关重要。在类似短命的王朝当中,个性和人际关系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这一点在更为常见的主题中常常被忽视。
总而言之,如果这些人物的成就为后世树立了榜样,启发了后来者的想象力,那么追寻构成他们传奇之基础的事实自然是在情理之中。即便年代久远且被文学的偏见所遮蔽,也不论历史的视角多么模糊,三国之一的吴国彰显着属于自己的英雄本色。
本文原文来自豆瓣读书,作者为澳大利亚汉学家张磊夫,由徐缅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