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忘却的城市——法国马赛
无法忘却的城市——法国马赛
马赛是法国第二大城市和第三大都会区,位于地中海北岸,是法国最大的商业港口,也是地中海最大的商业港口。这座城市融合了浓厚的历史底蕴与独特的地中海风情,从古老的港口到著名的伊夫堡,再到庄严的圣母加德大教堂,每一处都诉说着它两千多年的历史故事。
马赛(Marseille)是法国第二大城市和第三大都会区,它位于地中海北岸,属于普罗旺斯-阿尔卑斯-蓝色海岸大区,是法国最大的商业港口,也是地中海最大的商业港口。马赛是法国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它由来自福西亚的古希腊人,于公元前600年作为一个贸易港而兴建的,原取名为马西利亚。马赛,被法国写进国歌里的城市,它被凯尔特人蹂躏过,又被古罗马征服,历经千年风霜,背负着沉重的历史,用坚忍不拔的精神为自己谱写了法国国歌《马赛曲》。
《马赛曲》原名《莱茵军战歌》,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革命歌曲,1792年由工兵上尉鲁日·德·里尔在一夜之间写成。1792年7月,普奥联军公然入侵法国,过境干涉革命,激起法国人民的强烈反对。马赛的义勇军五百多人开赴巴黎,一路高唱这首战歌:“前进,前进,祖国的儿女们,光荣的日子到来了……”当时巴黎人首次听到这首歌,就称之为《马赛曲》。《马赛曲》很快在全国各地广泛流传,对法国人民奋起保卫祖国起到了巨大的鼓舞作用。1795年7月14日,《马赛曲》被定为法国国歌。
位于市中心的马赛旧港(Vieux Port),是这座城市的起源地。2600年前,希腊人发现了这片叫做拉希冬小海湾的地方,如今这里沿岸停泊着众多船只和游艇。在中世纪时,这里的商业繁华,威尼斯共和国的商人会到这里做生意。几千年来,无数来自东方的货品自此输送到欧洲腹地,让这座城市增添了一丝异国情调。现旧港周围有许多著名的古迹,包括路易十四时代建造的圣约翰城堡和圣尼古拉城堡。
旧港其实并不旧,它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重建的,但当地人还是以“旧港”称呼它。旧港是马赛人的生活娱乐中心,旧港一带是著名的美食街区。每天清晨,这里的鱼市热闹非常,人们用当地话谈论起捕鱼的收获,烟火味十足,四周则飘满了咸湿的海风和浓浓的鱼腥味,整个港湾都充满着法国南部特有的悠闲气氛。
从马赛港口一端望去,海中耸立着一座四周岩石像劈刀似的灰蒙蒙的小岛,岛上则矗立着一座三个塔楼的城堡。小岛长300米,宽180米,叫伊夫岛,是马赛最小的岛。而在岛上的那个城堡,就是伊夫堡。
从旧港乘船20分钟后,可以来到伊夫岛。小岛由石灰岩构成,乱石满地,显得荒凉而孤寂。小岛四周的岩石似刀削斧劈,陡峭险峻。巉岩峭壁的边缘修建有石头围墙,墙上修建有堞口,严防来自海上的侵犯。围墙之内,北边有一座巍然耸立的瞭望塔,南边则矗立着一座由三个碉楼和一片房舍组成的城堡式建筑。
起初,这个小岛一直无人居住,国王法兰西斯一世在1516年驾幸此地时,充分意识到了它的防御价值,下令在此建起堡垒,即伊夫堡。伊夫堡是一个坚不可摧的工事,后来成为国家监狱,曾囚禁过许多王子、王公贵族的后代以及新教教徒、政治犯、革命家等。
伊夫堡是一座边长28米的方形建筑,城墙上建有三个开着宽大射击孔的圆柱形塔楼,有大门、中厅、集体牢房、天台、主塔楼、封闭式花园、外部蓄水池等建筑。伊夫堡竣工于1531年,建成后不久就被用作监狱。据说伊夫堡防守极为严密,犯人要从这里逃出去,简直是不可能的。法国作家大仲马在创作小说《基督山伯爵》时,前往马赛专门探访伊夫堡。当年他详细考察了这座政治监狱的情况,将那里曾关押的名叫若泽·库斯托迪奥·法利亚的葡萄牙神父的故事,塑造成《基督山伯爵》小说中阿贝·法利亚长老的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伊夫堡正是因为这部小说而声名大噪。
现如今,小岛周围的海水沿着城堡周围的岩壁,一圈圈地变换着颜色,亘古不变见证着法国马赛的历史。
教堂是一个欧洲城市随处可见的标志,而马赛最大的教堂便是圣母加德大教堂,又叫守护圣母圣殿,这是一座有八百多年历史的朝圣地点,外观被塑造成罗马拜占庭风格,是马赛的象征,它建于150米高的拉加德山丘上。
圣母加德大教堂的钟楼高60米,在顶部树立着一尊金色的高达11.2米(37英尺)、重9,996公斤的镀金圣母玛利亚雕像,她怀抱着耶稣,遥望着远方,成为马赛人及这个城市里海员水手的保护神。几乎在马赛的任何角度都可看到这尊闪闪发光的雕像,它俯望着整个马赛城和蔚蓝的地中海,如同中国人信奉的妈祖,保佑渔民、船只和马赛人的平安。
白天里教堂游人如织,教堂内部与大多数欧洲教堂类似,金碧辉煌,墙壁上有众多的谢恩奉献物,包括有油画、瓷片、祈祷航海平安的模型船等,甚至还有当地足球队的队服。从这里俯看马赛全城,眺望地中海风景角度极佳。
马赛是一座融合了历史与现代、文化与自然的城市。它既有浓郁的地中海风情,又有法国南部的热情浪漫;有厚重的历史,又有海港的自由;既有《基督山伯爵》越狱逃脱的足迹,又有《马赛曲》的雄健;既有教堂忏悔的保佑,又有旧港鱼市的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