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历史研究者的本心,读《古史辩运动的兴起:一个思想史的分析》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历史研究者的本心,读《古史辩运动的兴起:一个思想史的分析》

引用
网易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CURLOH00545AMLN.html

在当今社会,"西方伪史论"的流行引发广泛关注。这种观点认为西方历史存在大量伪造,如文艺复兴前的欧洲文明水平低下,科技成就多源自中国等。这种思潮的兴起,既反映了对西方的敌视情绪,也折射出认知偏差和民粹主义的影响。

事实上,"西方伪史论"并非中国独创,其源头可追溯至17世纪末的法国学者让·哈杜因。他提出希腊罗马的许多作品实为中世纪修士伪造。这种质疑西方历史真实性的观点,在中国也有悠久传统。黄宗羲、王夫之、钱大昕等学者都曾对西方科技成就的来源提出过类似质疑。

面对这些质疑,有人不屑一顾,媒体也对其进行批评。南方周末曾将这种现象称为"反智者的赛博狂欢",并提到了一个有趣的概念——"古史辩"。这个概念可能对普通读者来说较为陌生,但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学术价值。

历史研究中,辨伪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古人为了满足现实需要,常常会扭曲、编造文献甚至伪造文物。这种"当代性"的举动,给后世研究者带来了巨大挑战。因此,"古史辨伪"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专门的学术流派。

20世纪初,以顾颉刚为代表的"古史辨"学派逐渐成型,将"古史辨伪"发展成为一门科学。这一学派上承历代学者甄别史料的传统,下接"五四"以来的启蒙精神,但因特殊历史背景,其激进色彩过于浓烈,加之考古技术水平限制,留下不少争议。

如今,"西方伪史论"与当年"古史辨"运动形成了某种有趣的对照:以前认为中国古代史是伪造,现在则认为西方历史是伪造。在这种背景下,重新审视"古史辨"运动具有重要意义。

近期出版的《古史辩运动的兴起:一个思想史的分析》一书,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这一运动的窗口。该书原版于1987年在台湾出版,作者王汎森在大学时代就开始关注这一主题,并在研究生阶段展开系统研究。书中通过详尽的史料分析和深入的思想剖析,揭示了古史辨运动兴起的原因、过程及其影响。

王汎森指出,古史辨运动的兴起与清季今文家的历史解释密切相关,同时受到清末民初复杂思想环境的影响。他强调,这一运动并非简单的反传统或全盘否定,而是在新的学术理念下对传统的重新解读。这种观点对理解当前的"西方伪史论"具有重要启发:任何看似不合理的思想,都可能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深远影响。

在当今时代,"西方伪史论"的流行提醒我们,历史研究需要保持严谨的学术态度。正如古史辨运动所体现的,通过辨伪来重建历史真相,是学术研究的重要使命。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任何历史解释都可能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需要保持开放和批判的思维。

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了解古史辨运动不仅有助于提升历史认知,更能培养批判性思维。顾颉刚的《国史讲话》系列作为这一学派的重要著作,值得认真阅读。通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研究方法的演变,以及学术思想如何推动历史认知的进步。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