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写意花鸟画基本画法图文教程
水墨写意花鸟画基本画法图文教程
水墨写意花鸟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要求画家对鸟类的形态特征有深入的了解,更需要掌握独特的绘画技巧和构图原则。本文将从鸟类的分类、特征观察到具体的绘画技法,为您详细介绍水墨写意花鸟画的基本画法。
鸟类的观察与分类
鸟类在中国画中又称为「翎毛」,可分为水禽与山禽两大类,依其生活习性,又可分为涉禽、游禽、猛禽、攀禽、鸣禽、雉禽等类。
- 涉禽:栖於浅水中捕食鱼虾,它的嘴、颈、脚都很长。例如鹤、鹳、鹭鸶等。
- 游禽:喜欢在水中游泳,嘴扁平,脚短,趾间有蹼,多捕食鱼虾和小虫。例如海鸥、野鸭、鸳鸯、雁、信天翁等。
- 猛禽:双翅强而有力,嘴形如勾,脚夷尖锐,性情猛悍,专门捕食小动物。例如鹰、鹫、鹗、隼等。
- 攀禽:多数上嘴钩形,下嘴较短,足趾二前二後,能用夷攀抓在树干上。例如鹦鹉、啄木鸟等。
- 鸣禽:喜欢鸣叫,一般小鸟多属此类。例如维、莺、画眉、伯劳、黄鹂、八哥等。
- 雉禽:属於栖地类禽鸟,身体较大毛色美丽,尾长,嘴形与鸡类似,多生长於山林矮木丛中。例如雉鸡、锦鸡、长尾雉、孔雀等。
鸟类的解剖与特征
鸟类遍体生长羽毛,细密的绵羽有保温的作用,此外也有半绵羽,以及许多形状不清楚,层次繁多而叠列成一大片的感觉。另一种是羽片形状较清楚,如翼、尾的羽毛,皆有详细的名称,应仔细观察不同部位的羽毛形状及其叠列的关系,以求熟悉鸟类羽毛的组织与秩序。
此外尚须明白禽鸟的雌雄,禽与兽绝大部份都是雄的较美,少数雌雄的羽毛一样,但是雌鸟总比雄鸟略小,鸟的翼及尾,超左或超右是雌雄相反;雌鸟的右翼及右尾翼在上,雄鸟的左翼及左尾羽在上。鸟类的喜、怒、哀、惊,表现在翼、尾及姿态上,亦有不同。
写意画鸟的顺序
先厾出背羽,再添翅尾。画出头部。勾出嘴眼和胸肚线,最后补足。
水墨画鸣禽的各种姿态
练习画鸟可先从水墨入手,用墨色来表现出深浅层次的各种形态,初画鸟难于掌握准确姿态,则可以先用淡铅笔或炭条轻勾出轮廓后再画,只要反复,熟能生巧,就可以随意发挥了。
画鸟的难点与技巧
画鸟难画足,因鸟足是全身重心的支撑点,鸟足位置不当,会使全身失去平衡。所以鸟足都是在最后添上。画时要审视鸟体的气势后再选择最佳位置添足,因此在画足时应谨慎落笔。
各种姿态的表现
平身踏枝
开始画鸟应注意各部分位置的正确性,比例也不能失调。画法要严谨,从写实的基础入手逐步过渡到写意。有了扎实的基本功,才可能逐步攀登艺术高峰。
敛翅将歇
画鸟也要注意鸟的某些细微动作的刻画,因为正是这种细微动作往往传达了对象妙不可言的神情,这需要在平时的观察中一一默记在心。本图将鸟头微垂,眼睛注视着树干,刻画出它敛翅栖歇的悠闲神态。
写意水墨鸟的各种表现
写意画鸟不必拘泥于鸟羽的真实性,只须将它最显著的特征表现出来。写意画的用笔要简练肯定,用寥寥几笔就可刻画出鸟的形神特征,这样就达到写意画的目的了。
两只喜鹊的画法
画两只并列栖枝的鸟,可用正和背的不同姿态来增加其变化。喜鹊的尾羽较长,在其两个长尾相交处要注意虚实,不能形成明显等角度的叉形。
同形鸟的变化
画两只形态雷同的鸟,须在墨色的深浅和动作的细微处力求变化,避免重复的感觉。
变形的鸟
写意画鸟可在原形的基础上予以夸张变形,以增强鸟的秩拙感,使其更具强烈的质朴可爱的神态。写意画下笔时定要泼辣果断不涂不改,使笔痕井然,墨色透明而耐人寻味。
站地的鸟
画站地的鸟,鸟爪须分开伸直才有力量,三鸟之间的姿态须有变化,而且还要有所呼应,产生情趣。
飞鸣的鸟
画多只飞鸟,展翅形态须有区别,要尽量避免雷同。
群飞的鸟
画群飞的鸟,除了姿态动作的变化以外,更要注意其聚散位置和安排,避免鸟距相等。
群栖的鸟
画群栖的鸟须有呼应,但不需每只都作呼应,在一组鸟中其头部方向应一致,方向一致气势就顺;另一组再作对应气势,一群鸟就相互贯通而融为一体。头部方向相反容易出现零乱和不相关的现象,影响画面整体效果。
单只鸟的位置
单只鸟可以放在画面纵线的中间,但不能放在纸的中心位置上,否则构图就难以安排,应予避免。
构图与配景
景忌“挑担”式
画鸟后如在枝的两端配景,须有轻重。一般说向上出枝,重心在下;下垂出枝,重心在上。两端平均则会象挑担一样,所以花鸟画中有“最忌挑担”之说。
鸟主景副
花鸟画中的配景一般都以鸟为主,鸟主景融以突出主题。配景过于强调会有喧宾夺主之感。
鸟体留白
水墨画鸟要增强鸟体的明暗反差时,留白是十分有效的方法。留白的块面须集中,如留白大小相似就会显得平淡呆板,失去美感。
水墨示范作品
水墨画鸟不必过于注重刻画鸟的种类,而要着重刻画鸟的神态,要利用笔情墨趣把花和鸟的动静表现得审完气足。
下垂式
本图的鸟和景全是下垂式,鸟翻身俯视作寻觅状,与藤枝飘动相呼应,可增加动感和情趣。
横倚式
横幅式的画,常用横倚式的物象来构图,但横倚之物须用各种方法去处理,使其有横中见直的感觉。本图利用石块上升与横枝的花虽离还联形成一片,使画面顶天立地而气势上升,从而 不使人感到画面物象是尽横无直。横的画面中用直形物来相破,也是一种办法,这可视具体情况而定。
直立式
同样道理,直立构图也须有横物相破来予以调和。
注:本文所有图片均已包含在文章中,无需额外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