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唐•杨炯《从军行》赏析及同步练习
【悦读】唐•杨炯《从军行》赏析及同步练习
从 军 行
唐·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词句注释
- 从军行:为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多写军旅生活。
- 烽火:古代边防告急的烟火。西京:长安。
- 牙璋: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此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凤阙:宫阙名。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
- 龙城:又称龙庭,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的东岸。汉时匈奴的要地。汉武帝派卫青出击匈奴,曾在此获胜。这里指塞外敌方据点。
- 凋:原意指草木枯败凋零,此指失去了鲜艳的色彩。
- 百夫长(zhǎng]):一百个士兵的头目,泛指下级军官。
白话译文
边塞的报警烽火传到了长安,壮士的心怀哪能够平静。
辞别皇宫,将军手执兵符而去;围敌攻城,精锐骑兵勇猛异常。
大雪纷飞,军旗黯然失色;狂风怒吼,夹杂咚咚战鼓。
我宁愿做个低级军官为国冲锋陷阵,也胜过当个白面书生只会雕句寻章。
创作背景
唐高宗调露、永隆年间(679—681),吐蕃、突厥曾多次侵扰甘肃一带,唐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师征讨。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认为是作者看到朝廷重武轻文,只有武官得宠,心中有所不平,故作此诗。
作品赏析
“初唐四杰”的从军、出塞之作,表现知识分子立功边陲的壮志豪情,慷慨雄壮,令人感动,对盛唐边塞诗的高度繁荣和成熟,有一定的影响。杨炯的从军行,是代表作之一。
《从军行》借用汉乐府旧题,写一个书生从报警的烽火照亮西京到慷慨从军、奔赴沙场奋战的全过程。语短意长,雄健激扬。
《旧唐书·高宗纪》载:永隆二年 (681),突厥入侵固原、庆阳一带,裴行俭奉命出征。杨炯此诗当作于此时。“烽火照西京”一句,发端警竦,用夸张手法写外患严重、情势危急,自然引出下句。目睹外患严重而“心中自不平”,其“从军”愿望与卫国决心,已和盘托出。第二联写从军。“牙璋”才“辞凤阙”,“铁骑”已“绕龙城”,词采壮丽,对偶精整,而一气直贯,将反侵略的军事行动写得迅猛凌厉,声势逼人。第二联以战地风雪烘托战斗之激烈,反跌尾联:尽管风雪苦寒,战斗激烈,仍然“宁为百夫长”,为保卫祖国效力。首尾呼应,完美地表现了“从军”的主题。
首联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首二句交代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
颔联写主帅率军辞别京城,奔赴前线作战,以排山倒海之势包围敌国城堡的过程。一个“辞”字,显出奉旨率师远征者的严肃庄重;一个“绕”字,显见铁骑威力无穷,把敌兵团团包围。龙城为匈奴名城,此处指敌军要塞。颈联紧紧接颔联,诗人抓住了隆冬自然界的主要表象“雪”、“风”两者,刻画两军对峙时的紧张场面。上句视觉:大雪纷飞中战旗到处翻舞;下句听觉:风声狂吼中夹杂着进军的战鼓声。声与色配合暗示鏖战方酣,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古战场上,与将士们同享战争的苦与乐。
尾联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作结,表达了初唐广大知识分子为国建功立业的共同心愿。李泽厚说,“当时从高门到寒士,从上层到市井,在初唐东征西讨、大破突厥、战败吐番、招安回纥的天可汗(太宗)时代里,一种为国立功的荣誉感和英雄主义弥漫在社会氛围中。”杨炯这两句诗,是当时士人阶层的最强音,有着时代的特色。同样的气概,杨炯在其他诗里也有所反映,如“丈夫皆有志,会见立功勋”(《出塞》),“匈奴今未灭,画地取封侯”(《紫骝马》),“受禄宁辞死,扬名不顾身”(《和刘长史答十九兄弟》),“剑锋生赤电,马足起红尘”(《刘生》)等。
这首诗布局精当,脉络分明,跌宕有致。烽火引起诗人内心的波涛;进而从军告别京城,投奔沙场与敌鏖战;最后以自豪的口吻表达立功塞外的壮志。诗人善于选择意象,精心营构典型场景。这首诗时间跨度大,而字数甚少,因此需要从严选取代表性强、信息量大的事物纳入诗章。例如“牙璋”、“铁骑”、“鼓声”为古代战事所必有;“凤阙”、“龙城”象征敌我双方;“雪”、“风”为自然现象中最能说明气候状况的,也能反衬将士们的坚强决心。同时,意象的跳跃性,又带来了意境的朦胧性和多义性,产生特殊的诗美。杨炯这首诗无论题材和风格,都突破了六朝以降的绮靡柔媚之风,而上承建安的苍劲雄健诗风,扩大了创作主体的视野。对仗也已臻完善,不仅颔联颈联,连尾联也整齐对仗,不愧是上乘之作。
作者简介
杨炯(650年-约693年),字令明,华州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人。唐朝大臣、文学家,常山郡公杨初曾孙,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
聪敏博学,文采出众。显庆四年(659年),进士及第,授弘文馆待制。上元三年(676年),参加制举,补为校书郎。永淳元年(682年),擢为太子(李显)詹事司直。垂拱二年(686年),贬为梓州司法参军。如意元年(692年),迁盈川县令。如意二年(693年),卒于任上。
文学才华出众,善写散文,尤擅诗歌。现存诗30余首,在内容和艺术风格上以突破齐梁“宫体诗风”为特色,在诗歌发展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明代童佩辑有《杨盈川集》十卷。
同步练习
最后两句采用的是最后两句采用的是最后两句采用的是最后两句采用的是( )的抒情方式,既表现了作者既表现了作者既表现了作者既表现了作者( )的思想,也反映了当时唐王朝强盛国势下的( )的民族心态,读来令人豪情满怀。牙璋、凤阙、铁骑、龙城&采用的都是( )的修辞方法
全诗采用的是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其中,首联采用( )的写法,先交代( );中间两联采用( )的写法,描写( );尾联采用( )的写法,表达( )。全诗富有( )主义色彩。
请简要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杨炯的《从军行》这首诗用“照”、“辞”、“绕”这些动词写出了书生从军的原因和过程,请作简要分析。
“牙璋”“凤阙”“铁骑”“龙城”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从哪两个方面描绘了激烈悲壮的战争场面。
展开想象,描述“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所展现的画面。
第三联“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两句写得十分传神,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第三联“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描写战斗的情景,诗人是从什么角度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的?试作简要赏析。
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采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表现了怎样的现实和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请结合首尾两联作具体分析。
下列四项是对该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采用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的跳跃式结构,写出了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
B. 首联中的“照”字意在表现烽火很大很亮,在远远的西京都能看见;“自不平”中的“自”字,表现了书生从军的愿望和卫国的坚强决心。
C. 颔联由“辞”到“绕”写出了行军的迅速和军队凌厉、逼人的气势。
D. 颈联以北国的雪(暗)风(多)烘托战斗的激烈悲壮。
参考答案
最后两句采用的是最后两句采用的是最后两句采用的是最后两句采用的是(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既表现了作者既表现了作者既表现了作者既表现了作者(忠君报国和建功立业)的思想,也反映了当时唐王朝强盛国势下的(举国上下尚武好战的一往无前、战无不胜)的民族心态,读来令人豪情满怀。牙璋、凤阙、铁骑、龙城&采用的都是(借代)的修辞方法
全诗采用的是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其中,首联采用(实写)的写法,先交代(赴边缘由及心中所感);中间两联采用(虚写)的写法,描写(想象之境,反映军威战况);尾联采用(实写)的写法,表达(从军赴边的强烈愿望)。全诗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答:诗中写了一位书生从军边塞,抵御外患的过程(意思相近即可)。
答:三个动词描写了三幅典型的画面。一个“照”字写出了敌军入侵之急,这激起了“书生”心中的爱国情怀。一个“辞”字写出了“书生”辞别朝廷,告别家人,义无反顾地奔赴前线的情景。一个“绕”字,写出唐朝的军队把入侵的敌军紧紧地包围起来,一场激战就在眼前的情景,也表现了英雄的气概。三个动词高度概括,生动地描写了书生从军的原因和过程,语言准确、凝炼。
答:借代的修辞手法。“牙璋”“凤阕”“铁骑”“龙城”都是借代。“牙璋”代指奉命出征的将帅。“凤阕”代指长安宫阙。“铁骑”代指精锐的唐军。“龙城”代指敌人的要塞。
答:视觉、听觉或色彩、声音
答:大雪漫天飞舞,天色昏暗,使军旗上的图案颜色变得模糊黯淡了;狂风呼啸,战况激烈,凛冽的寒风夹杂着紧急的战鼓声和呐喊声。
答:这两句描绘了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的艰苦、壮烈的景象;(2分)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和视听结合的描写手法;(2分)表现了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
答:诗人没有正面描写战斗的激烈,而是从侧面,采用景物描写和气氛烘托的艺术手法来描写一场激战。“雪暗凋旗画”从人的视觉出发,写出了边塞环境的恶劣,天昏地暗,大雪弥漫,遮天蔽日,连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从侧面衬托出了将士们的昂扬斗志,表现了战斗的残酷。“风多杂鼓声”,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惊心动魄,烘托出战斗的激烈和悲壮。
答: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举国上下尚武好战的一往无前、战无不胜的民族心态;抒发了作者投笔从戎、驰骋沙场、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表现了作者对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及当时唐王朝强大国势和举国上下一往无前的民族心态的赞美。
答:抒发了诗人保边卫国、欲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首联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而是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由烽火自然引发诗人心中不平之志和保家卫国之情。尾联“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为国献身的愿望。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他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12.B。解析: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在远远的西京看不见“烽火”,用夸张的手法写外患严重,情势危急,生动传神的把战事紧急的军情传递给读者,并引出下文。“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故选B。
书法欣赏
本文原文来自360doc.com